一、现代诗的定义
现代诗要求诗人以饱和激情的想象创造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不讲究格律,诗的分段建行、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要求。主要以诗意和语言的内在音乐动感取胜。
二、现代诗的形式和要求
诗是诗人灵魂的剖白,呈现着诗人的全部心灵感受、内心独白。
就其意识归属分析:有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历史的、哲学的、美学的、人生的……就其情绪状态看:有愉悦的、哀伤的、昂奋的、低调的、爱的、憎的、愤怒的、恬适的、抑郁的……
一首诗的最佳动情点在哪里?从艺术欣赏看:在你的认同里;以创作实践论,在你的体验里。就上面两点,现代诗要求:①使用日常口语,务求准确,扬弃藻饰。②创造新的节奏。③要求绝对自由取材。④推陈意象、摈除含糊的泛论,把握具体的细节。⑤追求诗的坚定与清晰、放逐混淆与笼统。⑥诗的本质要求高度集中。
三、感知
先谈谈灵感。所谓灵感是诗人、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创作者在丰富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由于某种事物的启示,思想豁然开朗,捕捉住富有创造性的构思,伴之而来的是创造力和创作激情的爆发。诗人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协调、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事物的禁闭之门的开启。灵感是诗的受孕。“可见诗的灵感的产生,虽然具有很大的偶尔性,但归根结底是诗人、艺术家长期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的结果。
感知即直接、间接的生活感受与认识,是诗歌写作活动的基础,也是写作过程的起点。没有对生活的感知,绝不可能进入诗歌写作过程和进行诗歌写作活动。即如一个从未见过葡萄尤其是没有吃过葡萄的人,绝不可能向人们道出葡萄的甜美或酸涩。严格地说,一切诗歌写作,成败得失的关键在对于生活感知的广狭、深浅、新旧、精粗。作家赵树理说:“有了生活,就有了主题和人物。”不过那有了生活的“有”就颇值得人们玩味与研究。说透了就是感知生活的广博、深厚、新颖、精神。毫无疑问,感知生活,是诗歌写作的第一道铁门槛。是有志于写作的人必须用心地去跨越的基础。
四、提炼
提炼包含动笔之前的得意、凝意、立意的完整过程。它是继感知之后接踵而来的第二步工作。尽管对于“提炼”这一术语,诗歌界尚无规范性的界定,但基本含义是明确的,它就是把来自直接、间接的生活的意,经过凝炼与加工,使之升华为诗的主旨。写诗最要紧的是立意。立意贯穿在诗人对生活的体验、思索以及命笔行文的全过程中,也反映诗人对生活的加工、改造的匠心与意趣。“意义高低决定诗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所以许多诗人都熬费苦心地在“意”上下功夫;同时诗的意在诗行中的体现,应是隐蔽而寓于形象中,多运用暗示、曲笔、远距离比喻、没有规定性的象征手法。卞之琳的《断章》是一首优美难懂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由于诗中象征意义的正确定性和诗人主观感觉的个体性,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五、组合
写诗除了要认真遣词用语,讲究文辞外,还必须十分讲究字与行、行与行之间的结合方式。
诗是内视力特别强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求诗人用高度艺术的语言,抒发他在某种境遇里对某些事物的所见、所感、所思,用诗来袒露自己的心灵,传达自己的心灵信息,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深刻感受。而感受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对审美客体的直接把握。所以,我们应该在诗歌写作前,也就是说在诗还正在我们大脑里受孕前就要事先构思好写这首诗应怎样写,包括主题的确定,生活素材的选择、诗体形式的选取、章法层次的安排等。一般来说,构思是在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世界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等一系列对立统一规律的不断探索中,获得进展与成功。诗的主旨是开门见山还是平中见奇,是引而不发还是先设靶子,是凤冠猪肚还是一字经纬?下面简介几种组合方式的技巧:
〈一〉过河架桥
过河架桥,是诗歌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技法。一首诗的层次之间,如果无过渡性的文字,就不能衔接贯通、浑然一体,好比过河要架桥。诗的各部分就要靠过渡来联缀组合。
〈二〉链式组合
链式结构即顺序结构或层层递进、层层剥笋。论什么事,抒什么情,总有本末始终,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无论任何人,总有生长发育过程和生老病死的变化,因而,写这类事和人的诗,最一般的方法就是用这种客观地反映事和人的内在变化的链式组合。
〈三〉意象组合
所谓意象,是我国诗歌界批评传统用法,指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相感应而以文字描绘出来的图景,是一首诗中具体的单一的或片断的形象。庞得说:“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在一刹那时间里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一个被描述的意象,可能是:任何一种内心冲动所获得最充分的表现或解释。意象又是一个辐射系……一个旋涡,从这里面产生观念,观念从意象中通过并且不断冲击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通过形容词不达意和传统的隐喻构成。如冷热感、音乐动感等。诗人看重表现自己瞬间的获得的印象,用暗示的手法传达感情,以描绘意象为目的,在寻求属于独创性的隐喻时,独意求新。
现代诗在创作中使用这种技巧时,应表现为一种并置和叠加的组合。
〈四〉出人意料
事物的好坏、变化、情状等等,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也叫出人意外,出人意表。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情的发展有波澜起伏,使读诗者有始料不及的结果,这样就能引起读诗者的兴趣。
〈五〉绕山绕水写内心
在很多情况下,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而有损于诗的余味,也难于表现出细腻复杂的感情来,于是写诗常常不要正面进攻,而应采取迂回手法,通过一些似乎关系不大的细节,来进一步暗示、提示自我深层的心理活动,从而收到“传难尽之意于字行间”之效,使心理描写更有余味。
〈六〉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依据现有材料和显示独立地创造出形象的过程,一般的想象它塑造出的形象只是记忆表象的复活,受着生活原型的制约。感情的投入也不那么强烈,形象也就无法谈得上崭新。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归”是靠新奇大胆,不受生活原型的约束而取胜的,从而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共鸣。“黄河之水天上来”与生活经验是不相符的。但由于作者投入了强烈的感情,我们便感觉到那滚滚奔海的黄河之水,伴随着诗人那波翻云涌的感情狂潮,铺天盖地来,气魄何其宏大。如果局限于生活经验的限制,把诗句改成:“黄河之水青海来”,就只是措绘了一种现象,平淡无奇了。创造想象要以奇取胜,更要以饱满醇浓的感情取胜。三者缺一不可。
〈七〉看似平常,实为合寡
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丰富而复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时会看到“长歌当哭”、“喜极涕零”、“大智若遇”、“大巧若拙”等现象。这类现象我们初看起来似乎很反常,不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我们仔细地琢磨。就会发现其实是很正常的。这种反常之中富有正常的现象,为我们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表现生活的多彩色调的有效艺术手段。假如我们运用这种反常合寡的艺术手段,就会使我们的作品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使其作品新奇感人、趣味深厚、曲尽其妙的有着极强的艺术吸引力。
〈八〉创造意境
意境即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主客观和谐统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巧妙地运用,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艺术美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诗的意境是情、理、形、神在一首诗里融合一致而引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境界。在诗歌美学中,它是一个关于艺术整体及其美学效果的专门术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活图景的客观反映方面。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主观创造方面。同时要二者有机的统一、达到浑然交融、妙合无垠的境地,才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在创造意境时,首先要明确意境是由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作用的充分发挥而造成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本身是更加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我们创作的意念、情趣以及心中无用的语言、物象等是具体表达出来的感受、体会、认识都有会得到比艺术形象本身的内容更充分的呈现。
其次要明确意境是实境地与虚境的结合而产生的融切之美。实境中的“实”是艺术的“真”,是经过我们深思熟虑地研究、分析、概括集中而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化了的“实”,而不是任一真实景象或情感所能奏效的。我们只有抓住了现实生活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生活图景,并对它作出真实而生动的描写之后,使“实境”与“虚境”有机结合才能构成意境。
第三要明确创造意境是用典型的景物来抒写独特的情思,只有化景物为情思,才能形成生动的艺术意境。
六、构思
构思对于每一个诗人、每篇作品来说都绝对必要的,只是因其技巧的精粗,造成了作品的优劣,对此谢冕有一段话说得形象而在理,“超凡的构思可能造成华美的殿堂,平庸的构思只能产生千篇一律的火柴盒。这种“超凡”是指新颖、独特和深刻,是一种艰苦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其一是:平中见奇。就是说诗人要有洞幽擦微的感受与目光,在常人焉不察的平凡事物中去发现和挖掘那些新奇闪光的东西。
其二是“同中寻异”。就是说处理其相同相似的题材时要寻求“不同”,要有人们意想不到的自己的发现。本来诗人在艺术构思中,用想象去补充,增添他所创新的甚至是幻想的结构来重组感情映象与记忆表象。由于有此增添和创造,题材到了不同诗人那里就会发生某种“质变”而出现审美意象物化成形象时的差异性。诗人的责任正在于这种发现,增添创造。
其三是:“由表及里”。就是说在抓到有意义的题材时,不要只满足于浅尝辄止,而是要往深处开掘,以揭示更内在的东西。我们有些诗作,往往还套用一种“色点密集表现法”,以为诗的丰富和华彩只是各种表色的集合和相加,不去深入一步透视蕴藏其间的搏动着的有机的杂多化,这样,我们就得考虑抓到了题材,不马上“带热地”使用,而是想深、想通以后,真正找到了突破口才运思谋篇,写出新意来。
四是:“独辟蹊径”。在别人尚未注意的地点,善于敏感锐地感受新生事物的潜滋暗长,开拓我们的想象域,包括提炼出深刻独到的真知灼见,艺术手段和艺术情感上戛戛独选的运用。
七、意语言贫乏
写诗,不论壮物抒情、言志,诗人对世界的体察和对心灵的揭示无一不是通过语言传递和显现的,很多学诗的人,并没有认识到语言在诗中的地位,他们很随便地、漫不经心地使用语言。
在语言运用上,常见的有两面三种通病,一种是大量捡拾现成的、陈旧的、乏味的词汇、词组或句子,另一种是扭捏作态、滥用词藻、搞出许多“学生腔”来。
先说前一种,此种是语言贫乏,心中无词,他们的表现是思想上的懒汉,爱坐享其成,以写雨为例子,他们总喜欢用“淋淋沥沥、淅淅沥沥“这样陈旧的象声词,真不明白,离开了这种原本就让人很难体味出是什么声音的词,就不可能有什么办法告诉人们下雨了吗?他们的不幸,恰恰相反在于忘记了诗人的义务和要把对雨的感受生动细腻地用高尔基说过的那种“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触到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我想到一位诗人写雨的诗句与之对比一下,不仅可以和“淅淅沥沥”之类作个对比,而且是希望有志者从诗中悟出一些写诗(当然包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奥秘。
微雨是胆怯的/甚至不敢惊动一粒尘埃/当它凑近你的耳轮时/它没有鲁莽的舌头/没有暴雨的雄辩/(绿原《微雨》)
我们在欣赏这些新鲜、生动的诗句时,大概不会仅仅停留在“写得好”这样的赞叹中,透过诗句,我们不能不叹服诗人真切、细致的体察和灵性、独到的感悟,也是这种体察和感悟,使他的诗句具有了生命;再说第二种,即语言中的“学生腔”,当然所指并非是指学生的语气,它是指那些不是来自生活、拿腔拿调、生编硬凑、故弄玄虚的语言。这类语言,大都词不达意、含混艰涩、不合语法修辞。诗的语言,不论明朗朴实、还是含蓄华丽,起码应该把意思表达清楚,你让别人百思不得其解总不能说是成功的吧!一位同学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八小时以内浑圆的疲乏”的“浑圆”来修饰“疲乏”不能说想得不奇,但谁知“疲乏”“浑圆”以后是个什么样子。对于爱用“学生腔”写诗的人,希望能够记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对我们的告诫。
写诗所犯的这类毛病,当然不止上述两种,常见的还有:不精炼、缺少形象、空泛、爱用怪字冷词、不注意节奏感和韵律美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丰富的语言,产生于丰富的生活经验。语言贫乏,是生活和知识贫乏的必然反映。所以,我们不能把诗的语言艺术仅仅理解为一个遣词用句的表达问题,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深思熟虑、没有超群的想象力和善于发发现的创造力、没有从群众口语中采集、提炼生动语言的功能、没有斡天觅地博取语言精英的习惯。便无字可遣、无句可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是世界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继承这笔财富,为纯洁和发展祖国语言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