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教师在信息上具有垄断性、权威性的特点,师生关系似乎从学校产生开始就是一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始终抱着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观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切不可认为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我塑造你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提出不同的见解。只有教师关心和信任学生,学生因而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而提高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彼此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在现代的师生关系,基础是法律关系,纽带是情感关系,核心是人格关系,信息传播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或者核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既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的人,又作为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并感受到自主和尊严,也才能真正表现出自身的主体行为特征。
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
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地发展,教师的角色职责应该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发展。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了解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育学生健全的性格、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
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
基础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作业多数为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观察、实验、制作、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师生关系,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充分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课改以来,教师不再是单向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知识,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一定的活动,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研讨、提问和动手操作,在现实的参与、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同时,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研究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的张进新老师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她先是以一张动物的“全家福”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导出“你长得像爸爸还是妈妈呢?”通过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再导出“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提问学生后,最后归纳出其含义。又以生活中的俗语说明遗传与变异的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等。塑造课堂的文学气氛,陶冶情操。最后,通过让学生小组进行相互观察人的性状,如有无耳锤、美人尖、单双眼皮等,让学生讨论。听了这堂课,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的知识,还必须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能力的教学方法。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2学生行为的改变
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单纯地听、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学习,通过思考以及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逻辑思维提高。也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桂林中学的一位老师讲《生物与环境》这一节书中,可以说她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是这样设计的,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导入:为什么设立《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以前知道什么?学这章节有什么作用?接着让学生回答,像这种问题属于开放性的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引出生态学这个概念,最后由课前安排好的3个小老师上讲台讲课。当一位小老师讲完后,老师在学生间走动,问学生听了小老师讲课提到的哪些实例,老师又找学生上黑板去板书,也恰当地补充一些内容。接着,小老师继续上去讲课。我觉得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讲台不再是老师一个人主宰的了,学生也可以在上面有所表现,教师走到学生之间对话式交流,进一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加彼此的情感,面带微笑同时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同时让学生上讲台讲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也为学生塑造一个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的创新的课堂。
3.学生学习的形式改变
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例如:张进新老师讲《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时,当她讲完这节课的内容时,就问:同学们,对蛙的发育过程有没有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学交流吗?接着也是分小组让学生讨论3分钟,再由小组代表说出本小组所提出的问题,于是张老师听后,又逐个地点评,方案是否可行和科学。于是她有把自己预先准备的一些课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如:1.小蝌蚪的尾巴后来怎么没有了;2.小蝌蚪靠吃什么长大的;3.小蝌蚪很像鱼,这说明什么?当老师把这些问题展示出来时就让学生意识到提出的问题并不像自己提出的范围太广或者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这也是给学生一个典范,让他们以后提出问题时有一定的启发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