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以北平的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 京派主要成员有三部分人: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象周作人、废名(冯文炳)、俞平伯;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较密切的一部分作家,象梁实秋、凌叔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包括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象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等。这些成员的思想、艺术倾向并不完全一致,但在三十年代前半期,他们在文学事业上有共同的趋向和主张,在创作上也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具体来说,在文学观念上,京派既反对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倾向,而是强调文学有着独立的人性的、美的价值。京派的文学创作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多地表现了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质疑和批判,风格淡远隽永,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京派的主要阵地有:创刊于一九三一年、由废名,冯至编辑的《骆驼草》,沈从文自一九三三年九月开始接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于一九三四年十月、由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编辑的《水星》,创刊于一九三七年五月、由朱光潜编辑的《文学杂志》。 京派在散文和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周作人、俞平伯、废名、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代表是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李健吾、李长之,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是废名、沈从文、芦焚、凌叔华、林徽因、萧乾。
就是指的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文学
lu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