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光温资源丰富,加上每年400~600mm天然降水和极其深厚、适宜种植的壤质黄土,给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非黄土区一般所不具备的条件和优势。据对光、热、水资源的估计,加上现代良种优化栽培技术,其生产潜力应在每亩300~400kg以上。因此,诸多学者认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目前农业人均耕地4.5亩,有的地方高达10亩以上。故从数量上看,有一定的优势。
制约黄土高原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有:
(1)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较大、降雨集中和植被覆盖率低所致。诸多专著中的数据足以佐证,本文不再赘述。
(2)土壤干旱、缺肥。干旱主要是由于天然降水利用不科学所致,本来每年400~600mm的降水基本可以满足农作物耗水需求,问题是地表径流大约占了其中的5%~10%,地面无效蒸发大约占40%~50%。因此,从整个黄土高原地域来看,粮食产量至今仍受制于“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不旱不增产”的规律。如果目前低下的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大的改观,“靠天吃饭”的状况永远不会改变,粮食增产也就无从谈起。至于缺肥,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本区平地少坡地多,川台、塬(涧)地合计占总数的25%,其余75%皆为跑土、跑水、跑肥的坡耕地,其中8%~20%为坡度大于25%以上的陡坡耕地。人为因素主要是,养分总量投入少及肥料营养元素配比不合理,造成粮肥比(投入单位纯量养分所生产的作物产量)低。
(3)农业生产粗放、投资少。由于黄土高原固有的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干旱和其它灾害,要获得与我国其它地区同样的单位产量,其能量投入较高,但目前无法满足应有的投入。
遇到沙尘暴时不容易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