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女主人公是谁? 【只能说一个的】女主人公啊

2024-11-30 20:15: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林黛玉
  曹先生给我们塑造的“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世故圆滑,温柔贤惠的薛宝钗;处处留情,温文尔雅的贾宝玉;性格冷淡的贾惜春;超凡脱俗的世外俗人的妙语等等都让人流连其中。然而,作者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的还要数林黛玉这个人物。因为许多作者认为她是作者的原型,也有作者认为她是作者珍爱的女子。所以,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至今为止,还是“红学”研究的一个内容。刘再复在他的《红楼梦•悟》中说“说林黛玉多愁善感,过于平淡。他的愁不是一般的愁,是深刻到骨子里的愁,他的感不是一般的感,是深到骨子里的感。”张曼菱在她的《评点<红楼梦>》中说:“林黛玉是浸透着秋气的清冷的诗魂》”她这棵绛株仙草,是为报三生石畔的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而来。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写到”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我把一世泪水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既形象的刻画出她性格的一个主要表现: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同时,接着阅读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个多愁善感的人,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 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
  纵观整部《红楼梦》,印象最深的要数林黛玉的《葬花吟》。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纤”。在这首诗中,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一年三百六十同,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了她对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则写出了她对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尔死今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同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更是面对困境的无助呐喊;而“试者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因为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而且林如海没有儿子,所以女儿就成为他唯一的寄托,、。把她当男孩子一样,给她请先生,让她学四书五经这就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因为寄人篱下,因为孤苦无依,因为封建思想的束缚,使她得不到一丝喘息的机会。于是作诗便成了她唯一的发泄方式,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身世背景不如人,但自尊不允许她低头,所以诗歌成为她唯一提升自己的方式。张曼菱说:“黛玉完全的生活在诗里头。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她的病:咳嗽、夜醒、虚弱,皆与苦吟有关,苦吟更苦恋,苦恋愈苦吟。她执迷不悟仍然‘煎首年年复月月’。病体稍好,手不释卷,口不绝吟。连袭人也说,我们宝二爷读书要像姑娘这样,就少操心了。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与诗同师。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就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可见,黛玉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
  细细品味整部作品,你会发现,林黛玉诗的类型很多:绝句、五律、七律、歌行、应制、分韵、联句、骚体、长短句、格式体裁,写起来得心应手。“红楼诗人”,无人能及。“红楼诗人”共创作诗歌127首,其中黛玉诗21首,词1首,名列榜首。应该说,她称得上是大观园里最有成就的诗人。她的才情,同样也得到了红楼中其他人的赏识。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李纨笑道“等我从公平来,通篇看来,各人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少不了要推潇湘妃子李魁了。”再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贾妃看过匾额诗之后称赞一番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前者。原来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其材,将众压倒,不想贾妃指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指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随便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随便一首无言,即可与薛齐命,压倒众人。那么,言下之意,她认认真真的做起诗来,一定是技压群芳。这是贾妃给予林黛玉的一个较高的评价,也是曹雪芹给予她的一个较高的评价。
  可以说,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也似乎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在她身上均有所体现。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在整部作品中,她与薛宝钗可谓是势均力敌,她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如薛宝钗,于是作者赋予了她另一个闪光点——才情。即使一草一本、一山一石等及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就立即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她的《白海棠》诗,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之言。但是由于环境与自己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与她同甘共命的紫鹃,情定三生的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是放在心里,独自神伤。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 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在作品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为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蜜青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的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好,若他下世为人,我也同去一遭,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所以还泪便成为她经人事一遭的一个目的,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
  “《红楼梦》除了用‘泪人’这一概念形容哭得很伤心很厉害的模样之外,还塑造了一个中国于人类文学中举世无双的泪人形象,这就是林黛玉”刘再复在他的《红楼梦三十种人解读》中给予她这样一个特征。这一特征也许不是她性格的全部,却也是她性格的一个主体。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从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孤贾母惜孤女中,宝玉因为黛玉没有通灵玉,就把自己的玉给摔了,惹得众人一片担心,晚上袭人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歇?”黛玉忙笑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山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才来,就惹出你们哥儿的病来,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所以伤心,我好容易劝好。”再看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一边是宝玉的新婚之夜,一边是黛玉的焚稿断情,说是“泪人”,还不如说是“情人”“痴人”来得更准确一些。刘再复在她的书中分析过这个“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众人那样以年龄(多少年岁了)计量,即不是以年少,年轻,年老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 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刘先生所说的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因为爱情,因为身世背景,因为寄人篱下,因为无处诉说,眼泪便成为了她唯一的伴侣。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而言,在“泪人”这个字之后,她又承载的怎样的苦楚。丰鸿慈曾这样解释过林黛玉的眼泪“黛玉的疑虑和痛苦与日俱增,对宝玉的爱恋愈益深切,愈悟到了这份感情的与世不容与虚无缥渺,她没有父母可以倾诉,只有用眼泪来渲泄了。” 是啊!无父无母的孩子 ,无人宠溺,无人疼爱,我们又应该要求她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来在这个社会上存活。幸好,她还有泪可流,要不然,孰知她都自杀过多少次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厅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活? 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睛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段话,几乎含盖了黛玉泪人的本质。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 多愁善感的“病人”
  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我,便询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黛玉的病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她自己对这一点做了明确的说明:“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了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可见林黛玉的病,是她性格的一个方面,因为病病怏怏,因为心思细腻。这也就进一步的培养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一草一木皆成为了她愁感的对像,一首“葬花吟”更是将她的这种性格推到了极致。“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单单是花开花落这样一个自然现象,林黛玉却将她与自己的身世相关连,令人悲戚。是啊!她的愁不是一般的愁,她的感也不是一般的感 ,她是在愁自己的孤独,是在愁自己的爱情,是在愁无处诉说的哀伤。因为自卑,因为敏感,她经常经泪洗面,咏诗遣愁,更是共孤寂的心境的宣泄,她不安于这种命运,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招惹了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她害上了无法解除的思想的忧郁症。大观园的繁华热闹,别人家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心上引起无尽的哀痛。所有的世间万物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和忧愁的原料。因些才有了“泪眼观花花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行》)和“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咏海棠》)等诗句。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及对薛宝钗的嫉妒。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来说,向往爱情是人之常情,看见自己所爱之人与别的女孩子有暧昧关系,心里自然不痛快,你让她怎么不愁,怎么不感 。虽说在贾府中有贾母的万般疼爱,可是对于林黛玉来说,心里的忧伤,又岂能是一个垂暮之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理解她的多愁善感。因为这不是她先天带来的,而是贾府之后才慢慢培养起来的。试想一下,如果她的爹娘健在,她与宝玉的爱情即可成正果,她还会多愁善感吗?应该不会,谁不愿青春年少是在欢声笑语中渡过,谁不愿集万般宠爱于一身。那么,这样的黛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可能会一落千丈吧!
  四 坦率纯真的“酸人”
  说林黛玉“酸人”,这里专指的是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的个性。翻看《红楼梦》,她这样的个性体现俯拾皆是。但她的“酸气”大多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谈到金玉良缘等危机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的触景伤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话,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了,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敏感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的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而又不露痕迹。
  然而直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敞开了他那天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里容不得微尘,也不记的微嫌。例如,她与薛宝钗的关系,刚开始只是一昧的嫉妒宝钗与宝玉的亲密关系。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直到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可见她们已经成为嬉笑怒骂的好朋友,而且黛玉对宝钗颇有一种欣赏之意。正是凭借这种坦诚直率,虽说大家有些看不惯这种“酸气”,可什么事缺了她,大家也同样,心里感到不自在。黛玉是性灵派,任情任性不加掩饰,爱也罢,厌也罢,一切都摆在那里任人评说。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宝钗的丫头香菱向黛玉学诗。黛玉既没有嫌他身份低下,有没有因他是宝钗的丫头就心存芥蒂。她耐心的给香菱讲解诗的解法要点,教她品诗,把自己珍爱的诗集借给香菱,无不体现她的坦诚与直率。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物,林黛玉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主观的说这种性格的好与坏。只能客观的评价人物特点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与研究价值。
  五 为爱生死的“痴人”
  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这颗小小的绛珠仙草便用一世的情,一世的轮回,一生的生死,一世的眼泪来偿还这一段爱情。这是怎样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恋。现在我们无从得知。但就林黛玉而言,她的“情痴”形象却被古今中外研究红学的学者所称赞。宝玉送她“颦颦”二字。确切的说应该是“痴人”。为报恩,她来到贾府。与宝玉同吃同住,一起成长,三生石上的姻缘,木石前盟的际会,让他们之间多出来的是一到无形的知遇、知音之情。她为情生、为情死。宝玉即时她今生唯一,天下男人她都不在心头眼中。即使尊贵不凡的北静王也不过是臭男人一个。宝玉的洞房花烛之夜,便是她泪尽而亡之时。这是曹雪芹给予她的使命,也是她经人世一遭的唯一。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黛玉对宝玉的一片痴情。但是在那个无父无母,没有身份背景,没有经济保护的封建社会。她对宝玉的爱更是隔着千山万水。但偏偏她就是这样一个性子,对爱情至死不渝。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有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在那几乎没有“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情痴”带给人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伤痛”。且几乎无药可医。这也就为她的爱情悲剧奠定了基础。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是违反封建贵族家长的愿望。因此,她常常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最后竟被封建家长推进死亡的深渊。刘再复说:“林黛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痴人儿,她对宝玉是那样一片痴情:情痴、意痴、神痴,所作的诗词也句句痴。她去葬花,就已经痴的出奇,而她的葬花词,更是句句痴的出奇。‘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真是痴人之音、痴人之泪”。是啊!这种痴已经到了近乎病态、变态。其实是痴身到常人无法理解的深渊。这就是滴水之恩,她付出的是痴痴地一生。贾宝玉在林黛玉的爱情熏陶下,不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账话,而且勇敢的对黛玉献上自己的心。
  六 身陷红尘的“儒人”
  说她是“儒人”,有些读者不以为然,这个视情如命的女子名字又怎么会和儒学扯上关系呢?其实,只要细细的品味《红楼梦》这部作品,就会发现她的行为、爱好、语言等等都与儒家的思想脱不了关系。例如,她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学习贾府的规矩,衣食住行都与儒家的思想有莫大的关系。当别人问她读什么书时,她说自己读不过是一些四书五经。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作品显然都是儒家的代表作品。儒家的思想早已渗透进她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难道还不能说她是一个崇尚儒家思想的人。虽然宝玉是她爱的人,但对于禅性极高的宝玉,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使得她照样把宝玉的这一行为解释为“疯人”。因为儒学与禅学不相融合,所以她对此持有一种怀疑和轻视的感觉。这就充分的说明林黛玉是一个身陷红尘的“儒人”思想。虽然她没能逃开爱情的束缚,可是这与她独特的儒学思想没有半点关系。她没有参禅人那样崇高的思想,但她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却着实让人折服。她与参数禅悟道的妙玉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妙玉对刘姥姥这种下等人不屑一顾,黛玉却认真的教香菱这种下人学诗,毫无厌恶之色。而且妙玉还是一个参禅之人,这样的行为岂不让人说成六根不净,尘缘未了。林黛玉没有禅意,她用儒学阐释了她性格的可爱之处,的确难能可贵。
  通过整部《红楼梦》来看林黛玉,她身上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人、泪人、病人、酸人、儒人等等。无论是哪一种人,都充分的验证的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研究价值在“红学”研究史上是不容置疑的。这个身处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叛逆女性,是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可的,所以她的一生只能以悲剧来结束。这也充分的验证了宝玉的那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回答2:

林黛玉,因为红楼梦第一回就是讲说林黛玉前身绛珠仙草随神瑛侍者贾宝玉下凡的,为的就是还侍者的浇水之恩,而且金陵十二钗还是以林黛玉为首,因此可以看出红楼女主乃是林黛玉。

回答3:

个人认为是林黛玉 倒不是因为其是金陵十二钗之首的缘故 只是觉得整本红楼梦中懂得贾宝玉内心的只她一个 因而由此看法

回答4:

林黛玉啊。她本是一颗仙草,承受神瑛侍者之恩,转世报恩的

回答5:

薛宝钗 因为林妹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