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乘车与公民意识
什么是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就是讲道理,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人类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枷锁”就是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处世原则的价值尺度和取向标志。只是有时,一些不合理不文明的东西被人误读、放大而显得无所顾忌。文明乘车也许只是小事,但即使是小事,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和处世原则。之所以有的人在许多场合不守规矩,不讲文明,只是因为他的“枷锁”脱离了公众和社会舆论的认可。这是法律管不住,道德管不好,伦理管不了的事,因而更需要加强乘客的基本道德取向建设,促进规范和有约束力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和遵守。
这是道德命题,也是心理命题。经济的快速发展,未必带动人的思想同步升华。重要的是,要像当年宣传“七不”一样,广泛提倡和重塑适合当今时代的价值尺度和取向标志,成为当代的主流意识。倘若每个人对他人多一些爱心,对自己多一些责任感,内心多一些“君子人格”,知道“出则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千多年前就深入人心的传统道德,许多不良倾向就会减少乃至消失。
我们在向往公民社会时,也要自觉引入公民社会的自律和约束。爱在我们心中,只希望这转化来得快一点,自觉一点,多一点。 马霞聪
唤起乘客的善良之心
不可否认,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和群体中,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一种能量场,而情绪这种东西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坏情绪可以传染,好情绪也可以感染周边的人。在流动的车厢里,这种效应就更加容易凸显出来,尤其是在人多拥挤的时候,乘客的情绪容易焦躁,更需要司售人员想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主动为乘客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最大程度化解乘客的不便。
说到为乘客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我们往往想到给老人让座这些方面,其实,司售人员的微笑服务和语言艺术也很重要,49路公交车优秀售票员马卫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作为一个售票员,就是要不断地唤起这颗善良之心。”诚哉斯言,对乘客来讲,坐一趟公交车,充其量只是十几、几十分钟时间,转瞬即过,而司售人员恰到好处的微笑服务和语言艺术,却能令人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因此,我觉得,倡导文明乘车,固然需要乘客的自律,同时,司售人员的主动服务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心里装着乘客,为乘客提供真情服务,乘客自然也会领情,尽管有时车子会挤一点,怨言、烦躁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化解,这就是服务精神和语言艺术的魅力,它能够打动乘客的心灵,让司乘双方形成合力,营造出良好的乘车氛围
前提是针对该种行为有法律约束。道德的最底线经过法学家的研究论证,可能转换为法律。因此,可以说法律规定是道德的最底线。乘车文明也是如此,在法律底线之上,如尊老爱幼、自觉让座、先下后上等乘车行为均是属于社会道德调整的范畴,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这时就需要公民自觉,提高公民的整体素养;在法律底线之下,如暴力推攘、恶语相向、打骂司机等行为已经涉嫌触犯法律,由法律调整。
前提是针对该种行为有法律约束。道德的最底线经过法学家的研究论证,可能转换为法律。因此,可以说法律规定是道德的最底线。乘车文明也是如此,在法律底线之上,如尊老爱幼、自觉让座、先下后上等乘车行为均是属于社会道德调整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