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概括地说,主要是“三步曲”。
一、读懂
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1.明字意
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
2.明典故
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
二、读透
读透,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二步。在这一步上,要达到前人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如何才能读透?至少应做到“四会”。
1.会“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
2.会“沿波讨源”
“沿波讨源”,语见西晋诗人陆机《文赋》:“或沿波而讨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古典诗词鉴赏上,会“沿波讨源”,就是指会根据诗中的线索去探究作品之源乃至作者的师承之源等。
3.会挖掘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美学范畴之一。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
4.会比勘异同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会就同题目或同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辨别其异同,品评其高下,这对读透作品是极为有利的。可进行思想与
艺术性的全方位的比较,也可着重就诗词的主旨、意象、章法、技巧、风格等其间一两个要素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
三、读化
读化,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上,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前人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界。也就是说,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鉴赏文章是鉴赏成果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一步,鉴赏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说是成功的。如何撰写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我以为,这没有也不应该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不过,有三点可以强调:
1.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说空话,少说废话,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不可像现在有些人写小说那样,本来只够写短篇的素材,硬要拉成中篇甚至是长篇。我觉得,只要将自己读诗词的最深刻最有个性的体会写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没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
2.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就是在写作鉴赏文章时不要一个模式,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就诗词的篇幅而言,一般来说,对长诗可以采用论文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短的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对话体等。就探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而言,鉴赏文可以多角度下笔,也可以就其中一两点加以赏析。一句话,不要墨守成规,而要灵活多样。
3.语如诗美
诗词是美的艺术,其语言是美的语言。作为对美的艺术的诗词的鉴赏,鉴赏文章也应像诗词语言一样美,不能将鉴赏文章写得枯燥无味,了无诗趣。
我不敢说上述文字有多美,但至少可以说不是枯燥乏味的。
总而言之,完成了读懂→读透→读化三步曲,也就完成了对具体诗词作品的鉴赏。
多找关于诗词鉴赏的文章或书看看,另外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也很重要。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多读些诗歌,也可以对作者的生平作点了解,这样万一遇到了,也可以猜猜他写作时的心境吧。
多了解些背景知识
比如朝代 作者所属的诗歌流派 生平等
然后看到名字就把那些内容往里套 就OK了
诗歌是非常抽象的东西,重点在于意境。作者的主观感受是诗歌本身的主题。
对于艺术的欣赏,不能依靠套路,逻辑去分析作品的技巧啊,手法阿之类的。技巧是为了表达而存在的。要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