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铜陵市GDP数据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中央和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揽子计划所带来的政策机遇,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挑战,结合实际,果断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化解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经济增长逐季提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民生状况稳步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整体经济。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增幅居全省第4位。——工农业生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1.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利润总额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0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5.3%。粮食产量15.6万吨,增长15.6%;油料产量2.2万吨,增长16.0%;肉类产量1.5万吨,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94亿元,比上年增长61.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比上年增长64.0%。——内外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完成进出口总额22.1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0.8%。其中,进口20.38亿美元,下降32.3%;出口1.77亿美元,下降7.9%。——财政收入及金融运行。全年全部财政收入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05亿元,增长38.9%。2009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347.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贷款余额3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居民收入及市场物价。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69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6194元,比上年增长11.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8.9,比上年下降7.2个百分点。全年经济运行基本特点一、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在工业、投资、消费的强力拉动下,全市经济增长逐渐摆脱年初以来低速徘徊的局面,呈现回升向好、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的良好势头。初步核算并经省局核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5.0个和0.8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从全年运行轨迹看,全市经济发展步伐亦呈明显加快态势,全年GDP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1.5个、2.1个和0.4个百分点。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33.3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1.4亿元,增长8.8%。二、工业生产回升较快,增长速度逐月攀升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强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生产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回升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1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8%,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2.2个、4.2个和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29亿元,增长18.5%。全市规模工业用电量达48.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0%,增幅较上半年上升5.9个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完成电解铜产量57万吨,增长15.2%,水泥产量700万吨,增长35.2%,发电量78亿千瓦时,增长71.2%。三、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改善,总体情况好于预期从企业效益看,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政策刺激需求回暖、市场制约因素减少等影响下经济效益实现了回升向好。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19.6,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回升41.1、30.6和1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8.65亿元,增长12.1%,一举扭亏为盈。从财政收入看,2009年全市财政增收持续好转,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0.06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05亿元,增长38.9%,增速居全省第2位。从居民收入看,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769元,增长10.5%,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达到6194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1.1%。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基础加强2009年,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机遇,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投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在工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强力推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再次跨上新的台阶,投资总量及增速双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94亿元,增长61.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是1993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总量是2006年的3倍。其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1.15亿元,增长106.2%,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长水平44.5个百分点,一批投资总额超10亿元的三产项目纷纷落户我市,为我市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内资196.3亿元,分别增长29.6%和94.5%,利用内资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为全市经济发展进一步增添了活力。五、国内市场持续旺销,对外贸易触底企稳2009年,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全市消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大力落实农机下乡、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进一步发掘了农村消费潜力。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2亿元,增长18.7%。其中,市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1.51亿元,增长18.0%;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2亿元,增长23.4%;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69亿元,增长21.9%。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6万人次,增长18.5%;实现旅游总收入19.5亿元,增长17%。2009年下半年特别是进入9月份以后,全市进出口各项指标明显趋好。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2.15亿美元,同比下降30.8%,其中,出口1.77亿美元,下降7.9%,进口20.38亿美元,下降32.3%。进出口、出口、进口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28.7、20.6和28.9个百分点。六、经济环境不断趋好,企业信心持续增强2009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我市首创的“金融超市”有效地化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347.6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增速比上年末提升17.9个百分点;新增存款85.74亿元,同比多增51.94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比年初增加63.49亿元,同比多增8.19亿元。2009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小幅下降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9,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逐月收窄,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82.4,降幅比年初收窄18.1个百分点。在市场价格出现拐点以及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经济政策作用下,全市企业市场经营状况不断向好,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景气指数持续提高。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69.4,比三季度回升55.9点,比上年同期回升122.7点。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16.2,分别比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回升1.6和65.8点。综合来看,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冲击,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市经济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和挑战,“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经济发展展望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又是为“十二五”打基础的重要一年。展望2010年,我市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因素居主导地位,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变。2010年中央已明确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推进中部崛起、实施产业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政策,将为我市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二、全国、全省经济成功实现企稳向好。2009年中国经济通过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回升向好,经济增速大大超过预期,全年GDP增速达8.7%,投资、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全国一样,全省经济发展也在加快,全年GDP总量突破万亿,增速12.9%。宏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我市自身经济发展基础扎实,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投资的高速增长,不仅拉动了即期增长,也为明年和今后全市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形势的不断趋好、一批竣工投产企业产能达标和一批在建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全市工业经济规模将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推动下,第三产业增速将进一步加快;工业品价格上涨可望有效改善我市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全市经济运行质量,为财政增收,居民增收创造条件;市场消费在居民收入提高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将得以延续。预计全市经济在上年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仍将呈现增长较快、运行质量不断改善的发展势头。在2010年经济稳定增长预期较明确的情况下,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科学跨越,率先发展”的目标,紧紧抓住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都可以,只不过出发点,即角度不同。
不过一般而言,人均消费水平做因变量,人均GDP做自变量,观察人均GDP的变动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