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日记全编》是我们社的‘现代名人日记丛刊’中的一本,它在目前已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郑振铎日记中是收集最全的,全书有七十多万字,因此有很强的资料性。”张继红说。
作为文史大家,郑振铎著作译作颇丰。1998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20卷本、总计字数达950万字的《郑振铎全集》。“但全集不能算‘全’,因为有不少已发表的佚文、书简等尚未收入,还有大量未刊文稿及书信等尚未整理编入,其中就包括他存世的大半日记。”陈福康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福康在复旦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查阅、研究郑振铎日记。在研究郑振铎方面,陈福康著有《郑振铎年谱》、《郑振铎论》、《郑振铎传》等200万字的著作。由于郑振铎1958年去世后,他的日记转到了北京图书馆(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陈福康就拿着郑振铎儿子郑尔康的介绍信,到北图查阅。
后来,陈福康请郑尔康用缩微胶卷把郑振铎日记拍摄下来,然后开始阅读和抄录。随后,他把郑振铎1943年至1948年的日记陆续整理了出来,发表在1989年至1991年的《出版史料》和《新文学史料》上。
后来,由于教学和研究工作繁忙等原因,《郑振铎日记全编》的整理工作于2004年才完成。谈到《郑振铎全集》为什么没有收入1957、1958年的日记时,陈福康说,“出版全集的时候,这部分内容我还没有整理出来。”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出生,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文学史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编辑出版家和藏书家。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8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及阿富汗途中,因飞机失事殉职。
据悉,郑振铎生前曾有两种日记经他自己整理、取名、发表。一是《欧行散记》,这是他在大革命失败后为避难而游学国外的日记,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出版。郑振铎是1927年乘船离开上海的,《欧行散记》从这一天开始,历时仅三个多月。
他在出书时写的短序中说,“这半部日记,其实只是半部之半。还有四分之三的原稿,因为几次的搬家,不知散失到什么地方去,再不能找到。”另外一种是他生前整理发表的日记,名为《求书日录》,这是郑振铎在抗战中上海“孤岛”时期以他抢救古籍活动为主的日记。
从1945年11月1日在上海《大公报·文艺》上连载发表,该报发表了他从1940年1月4日至2月4日的日记后停止。陈福康认为,停止刊出是郑振铎自己要求的,原因是《大公报·文艺》不是每天都有,他嫌发表得太慢了。
但由于郑振铎随即投身到反对国民党的政治斗争中,就无暇继续整理《求书日录》了。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1898-1958)
作家,文学史家。
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
主要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
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郑振铎(1898.12.19-1958.10.18),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藏书家和目录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永嘉,1958年10月18日出国访问固飞机失事遇难。1918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专科学校。“五四”运动中,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声》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以后又参与成立进步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1921年从铁路专校毕业后到上海,进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22年接替沈雁冰(茅盾)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出游欧洲英法等国,1931年起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35年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一直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曾主管过图书馆工作,对文献收藏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烦注了心力,取得很大成绩,例如曾于1950年主持图书分类法座谈会,提出集体编制分类法的主张,为中国现代分类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郑振铎喜好藏书,收集图书不遗亲力。无论国内、国外,每到一地部尽力搜访。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已有藏书100多箱,计2万多册。其中大半在上海毁于战火。抗日战争前夕,他留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四处奔走,为国家抢救了大批珍贵文献。他藏书注重实用,为用而藏。所收偏重于文学著作,对诗经、楚辞、明清人文集、戏曲、弹词、宝卷、版画等图籍收集尤其齐备。经过几十年努力,藏书积至1。7万多种,近10万册。北京图书馆所编《西谛书目》可见其收藏概貌。他很重视版本考订,每收一书,必详读深究,并撰写题跋。所写题跋六部分已收入《劫中得书记》(1956)和《西谛书话》(1983)。他还亲自编写书目,有《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1937)、《西谛所藏散曲目录》(1937),以及《西谛所藏弹词目录》、《清代文集目录》(均未刊)等。他还收藏有大量书目及目录学著作,仅北京图书馆普通线装书库一处就收有他的书目500多种。在他去世后,其全部藏书已由家属捐赠给北京图书馆 。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1898-1958)
作家,文学史家。
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
主要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
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西谛先生本质上属于文献学家!
北京图书馆所编《西谛书目》可见其收藏概貌。他很重视版本考订,每收一书,必详读深究,并撰写题跋。
所写题跋六部分已收入《劫中得书记》(1956)和《西谛书话》(1983)。
还亲自编写书目,有《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1937)、《西谛所藏散曲目录》(1937),以及《西谛所藏弹词目录》、《清代文集目录》(均未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