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现代启示

2024-12-29 15:53: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毛泽东1941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提出的。毛泽东这一建国思想同他早期提出的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共和国等建国思想相比是质的飞跃。在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思想体系中,不仅阐明了国家的国体、政体、还具体设计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纲领。这一方案的提出,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问题,是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的发展,体现了中共在建国理论上的成熟。理论界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成及发展轨迹都作过详尽论述,故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的主旨在于,从现代化的视角上,对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行分析。揭示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建国方案的提出及其实施,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及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以求为现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经验。
一、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权威国家是 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而且也是在殖民侵略下中国的惟一抉择。鸦片战争后,人们即开始了对现代化的艰辛探索,早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即怀着“自强”“求富”的美好愿望。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无论这些企业是官办、商办、还是官商合办的。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样是在19世纪末,维新派则试图通过变法将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转变为现代政治体制,进而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但也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启动中需要国家发挥巨大的社会动员和管理力量,以承担起现代化的启动和推动工作。但随着列强的入侵封建没落的清政府不仅无法应付殖民主义侵略下的新问题,而且对任何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政治革新及工业化道路不予支持,反而害怕威胁自身的统治而极力压制和扼杀,只求在殖民统治下苟延残喘。封建的清王朝不仅不能成为领导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封建统治与殖民主义一道成为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迫切要求扫清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障碍,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权威政府,以引领中国现代化的转型。
辛亥革命打倒了腐朽的封建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建立了适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共和制度.“这是一次大的国家结构模式的转换。”[1](P110)中华民国的成立制定了包括民族独立、工业化等内容的现代化发展方案。中国的工业化也在民国成立的推动下出现一次小小的浪潮,工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都蓬勃兴起。然而,这只是由于外来殖民者控制放松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的工业企业也因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缺乏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不能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而逐渐走向衰退。辛亥革命迎来的只是权威的失落、地方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没有民族独立就不会有真正的现代化,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建立的国家并不能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建成权威的现代化国家,领导现代化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在完成“统一”之后,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帜,在经济上实现垄断和控制。渐渐形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并向垄断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国民政府多次提高税率,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税种,工业企业得不到国家应有的保护,难以发展。同时在政治上,国民政府竭力限制人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将现代发展进程中的第一要务一民族独立放在一边,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将全国性的群众抗日运动纳入国民党当局的统治之中,政府渐失民心,陷入“权威危机”。国民政府并不能解决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阻碍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仍没有清除。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内部没有权威政府的引导组织下屡遭挫折,进程极为缓慢。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启动中,首先遇到的常常是制度层面上的障碍,这只有靠政治权力直接介入才能较快地排除,或较快地加以适当调整。”[2](p188)解除民族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强大的权威政府成为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条件。
二、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是 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战后建什么样的国家、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问题,国内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国民党一心要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中间派提出建立议会制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方案。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和所处时代的科学分析,指出了“中国的国家制度不应该是一个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的反人民的国家制度。”[3](p1055)而且历史的发展也已证明,蒋介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已不得民心,走到了穷途末路。同时,毛泽东对国际国内的环境作了具体的分析。指出:“要在中国反帝反封建胜利之后,再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完全的梦呓。”[4](p679~680)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没落性注定不能成为领导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毛泽东又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想要的这种民主政治,想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但是他们是要不来的,因为中国人民大家不要这种东西,中国人民不欢迎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来专政。中国的事情一定要由中国的大多数人做主。资产阶级一个阶级来包办政治是断乎不许可的”[4](P732)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不可行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是一个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建国方案。
在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中,明确提出了民族独立。他提出:“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是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人民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3](P43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纲领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前文也提到过.民族压力是现代化发展的阻碍,而历届政府都未能扫清这一障碍。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建国思想中不仅提出反帝的民族独立的口号,而且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为民族独立不懈奋斗,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它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在强调民族独立的同时也强调国内的统一及中央政府的权威,他说:“为着防止内战,为着建设新中国必须将分裂的中国变为统一的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任务”,[3](P1071)在统一的国家内,采取民主集中制,将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集中地处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需的民主活动。”
民主也是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叉国家的一大特征。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民主参政,政治纲领中所提出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就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满足了各阶级参政的要求。而且在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初步实践了这种各阶级民主参政的思想,在中共领导下的各根据地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在人员分配上,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保证了各种政治力量参与政治事务。在建立“三三制”政权过程中,还实行了不分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民主选举。并且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允许各政党自由发展。毛泽东指出:“有些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来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我们的答复是:几个民主阶级的联盟的新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原则上的不同的。……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3](P1062)政治民主化本身就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这种民主建政的做法,也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同时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的完全自由。
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各阶级、阶层的拥护,亨廷顿曾指出:政府行为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具有最高权威。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的提出,使各阶级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现代化中坚力量。并最终使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国方案得以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一个民族独立、具有高度主权的权威国家。在众多建国方案中是最符合国情的建国方案,也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建国方案.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的 确立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第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开辟了中国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中国近代现代化发展的艰难历程来看,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近代的仁人志士虽然在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作过不懈地努力,但在内部没有领导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外部又遭遇殖民主义侵略和控制的情况下,整个现代化是彼延误的现代化。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在中国的实现打破了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了现代化的权威政府,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从此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干涉,结束了中国长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与社会稳定。新政府建立了统一的新型人民政权,以人民代表制度为基础。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确立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又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社会认同程度高、组织能力强、行政效率高的政府,形成了有效领导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近百年来的现代化建设的被动局面,为中国主动进行现代化创造了前提。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确立,使中国现代化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在构建新民主主义国家时是这样定义的:“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这样一条现代化道路既非资本主义的也非社会主义的,那么到底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呢?以毛泽东为领导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显然是有着清晰的现代化发展思路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首先是:“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并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中虽然没有将社会主义的前途明确写出来,但正如周恩来所说:“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去。”[5](p368)当时中共的基本思路是:中国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之后,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创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再转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先通过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有先进的大生产作为基础,而中国由于近代以来遭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摧残,生产力落后,民主化程度低下,不具备立即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条件。这种现代化建设的思路是一条既立足于实际又有远大目标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第三、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蓝图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道路。
首先,落实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对这一点毛泽东显然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取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P1081)并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一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6](p238~239)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生产力,以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7](p146)刘少奇则提出更为具体的设想:五种经济成分和平竞赛,共同发展,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发展生产力是毛泽东一贯所提倡的,毛泽东曾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的。”[3](P1079)又说:“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8](P109)并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近代中国社会”。[6](p237)
其次,在政治上,将政治现代化落实到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毛泽东十分重视建立现代化的民主政治,他说:“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与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9](P869)并将政治现代化的道路落到实处,即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断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体,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真正的普选,以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共民主建政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中国向政治现代化的转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国方案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建国方案,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民主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毛泽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思想及新民主主义在我国的确立在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贡献是巨大的。当然,历史的发展也总是不尽人意,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发展非常短暂,由于中共急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过渡很快就将其放弃了,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这也说明了,在中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艰苦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