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从意大利陆路来到中国经过哪些国家

2024-11-23 22:36: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波罗一家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途经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历经3年到达了中国与阿富汗交界的帕米尔高原。

  700年前,年轻的威尼斯人马可踏上旅途,开始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探索之旅。根据他24年漫长历险著成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成为西方第一部关于神秘中国的完整记录。

  然而,有关他的中国之旅引起了众多争议。其中,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博士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提出了她的著名质疑:马可·波罗根本没到过中国!他对中国的印象,仅限于道听途说。为此,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摄影师麦可·山下用了1年时间,重走了马可·波罗的中国冒险之旅,试图解开有关马可的故事真相。

  “最令人惊讶的是,人们的面孔、文化和地貌依旧,一如马可·波罗在书中的描述让人叹为观止。”国家地理《马可波罗现代东游记》制作人兼导演乔纳森·芬尼坎(JonathanFinnigan)说。

  《东方见闻录》=旅行指南?

  在13世纪的欧洲,许多人都以为世界是扁平的。除了少数传教士,很少有人敢于前往未知神秘的异域国度。但在1271年,17岁的马可就随着父亲尼古拉(Nic-colò)和叔叔马飞阿(Maffeo),开始了他们的东方之旅。

  据《东方见闻录》记载,波罗一家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途经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历经3年到达了中国与阿富汗交界的帕米尔高原。

  麦克·山下是凭借现代的交通工具来到中国的,他能感受到这段旅程对小马可而言是多么的艰辛。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波罗一家遇到了最艰巨的挑战:穿越这片一望无际的险恶沙漠。在当地语言中,“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有进无出”。马可这样回忆道:“那些在夜间赶路的旅人,倘若有谁不小心掉了队,便会听到鬼魂的交谈声,仿佛是他的同伴在说话;假如他信以为真,这个掉队的旅人就会被引入歧途,再也找不到他的同伴。很多人便是这样死去的。”

  而山下在这片中国最炎热、最干燥的沙漠中,也部分感受到了波罗一家当年的艰苦。在100度的高温灼烤下,每时每刻都会觉得异常干燥,浑身都不对劲。沙子扎得人发痒,汗水不停地滴下眉头……

  山下认为《东方见闻录》是本不错的“旅行指南”,至少一些风土人情需按照马可的“指点”才会留意。例如,马可曾描述“这里有很多体形庞大的野生羊,头上的

  角能长到六个手掌长。”新疆提孜那甫的居民向山下证实了这种帕米尔盘羊的存在,不过现在数目已经很少。

  当然,有时马可的这本“旅行指南”也会出现很大偏差。山下不得不承认,“他在书中提到的两地距离,有些极为精准,有些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也许当时马可还是个孩子,而且书是这段经历20年后才回忆写成的。

  顺着马可的足迹,山下来到了喀什。

  书中曾说:“一路上有许多城镇和村庄,但最大、最繁华的一座是喀什。”也许在马可眼里,喀什算得上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市场。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满目,喀什的商人也走遍了世界各地。而如今的喀什使山下仿佛回到了13世纪。他感到“岁月未曾改变的是这些人、这些面孔,还有讨价还价的声音和人与人的交往”。

  在而后的丝绸之路上,马可见识了不会被烧坏的神奇布料。山下在和田找到了它——石棉。在马可那个时代,很多人相信石棉来自蝾螈蜕下的皮。但马可认为:“这些织物并非来自一种生活在火焰里的

  生物,而是来自大地的脉络。”可以说是他率先向西方世界透露了石棉的来源。而石棉石矿的场景和马可描述的一模一样,人们都戴着口罩工作。

  越来越多的成功发现使山下更加坚信,马可·波罗的游记来自第一手材料。现实的场景与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说的地方找到的。

  夸张和失实:故意还是无意?

  1275年,波罗一家来到上都(位于现在内蒙古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觐见蒙古大汗忽必烈。在马可眼里,“忽必烈是有史以来拥有最多民众、疆土和财富的霸主。”可惜的是,当时的宫殿和元朝多数遗迹一样,早已被毁。呈现在山下面前的只是残垣断壁。

  不过,马可在上都也没有待多久就前往当时大汗兴建的一座新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山下在这座繁忙的首都中找到了一些马可讲述的古迹。

  “世上没有一座桥能够与它相媲美。它有24个拱形桥洞,整座桥以灰色大理石修建而成;石柱的底端有一只大理石狮子;柱顶同样端坐着一只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狮子。”这就是卢沟桥,也被后人称作马可·波罗桥。

  山下认为,尽管马可表述的桥洞数字不对,柱子底端也根本没有狮子,但对于一个不靠任何笔记写书的人而言,在若干年后还能记得这么多细节,已经很了不起了。

  据马可所言,他在大都成了大汗的一名亲信,并受命担任使臣,造访蒙古帝国最偏远的疆域。在此后的17年里,马可看到了宏伟的城池、奇特的风俗、食生肉的民族以及远比西方发达的中国都市。但他的很多描述让西方人难以置信,人们对他是否到过书中提及的每一座城市表示怀疑。

  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生活了3年,并曾担任这里的地方官。书中写道:“要知道,扬州是一座举足轻重的城市;而马可·波罗本人,即本书所讲述的主人公,曾受大汗任命,一连数年在这座城市中担任地方官。”但大多数专家推断,他不可能做过地方官,否则那一时期的中国文献应该会提到他。所谓扬州做官一事成了质疑马可所言有虚的一大例证。

  “我认为,有关马可·波罗的最大疑点,是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汉语或蒙古语的史料中。当时中国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个小官吏都不会被漏掉,但马可·波罗一家压根儿没出现过。

  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波罗。两百年来,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都在竭力寻找,结果一无所获。这是一个大问题。”伍德博士说。

  南京大学历史学者刘迎胜教授却认为,不能过于依赖那一时期的记录。就连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的汉语文献中。元朝的原始档案在朝代临近尾声时就已被毁了。马可也许是一名级别较低的官吏,有可能是一名盐吏。因为马可了解很多盐务方面的事情,当时整个中国的盐都由扬州供应。

  当然,疑点还有不少。对于自己居住了3年的扬州,马可几乎什么也没讲。他几乎把所有赞美辞都留给了杭州。“毫无疑问,杭州是世界上最美好、最高贵的城市。”杭州是当时全球最伟大的城市,被马可誉为“天堂之城”,年轻人自然喜欢在这种地方游玩。马可笔下的市场,在今天说来就是购物天堂。

  西方人不相信马可·波罗,是因为他的描述仅数字就很“离奇”:160万栋房屋,1.2万座桥。毕竟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城市,居民们没有享乐的时间。可是在世界的另一边,却有一座令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美丽城市,那里的生活水准远远超过了威尼斯。

  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有他为大汗效力期间,远赴中国边陲地带的故事。据他所言,他在沿途遇到许多不寻常的人,但最让他感兴趣的是藏族人。

  他曾在书中提到:“这些人的生活异常简朴,一辈子除了麦麸、不吃别的东西;他们用热水冲泡麦麸,以此果腹;这就是他们的食物,除了麦麸,还是麦麸。……这里还有极为庞大的寺院,有的宛如一座小型城镇;一间寺院里,就有两千多名僧侣。这些僧侣一律都要落发剃须。”

  山下来到了位于甘肃夏河县城西的拉卜楞寺,这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6大名寺之一。他在那里目睹了2000名剃了头发、刮了胡子的僧侣,吃着糌粑,礼敬神明。700年多来,这一切似乎没有任何改变。山下认为,若不是亲自来过这个地方,认识了这些人,马可不可能以这样的热情来描述他们。

  而且马可并没有夸张,只不过当时西方人人不相信他报出的数字,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的。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人口、船只、桥梁的数量,所有这些都是当时任何一座欧洲城市根本无法相比的。在欧洲,有谁听说过一座教堂里,同时有2000名教士在做祷告?

  此外,在马可讲述的故事中,也有些让现代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的章节。例如,作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马可·波罗曾到访云南,遇见一些少数民族。有一件事让他非常惊讶:这里的人们竟然食用生肉。“这一地区的居民食用生肉,佐以大蒜与香料混合而成的酱汁,就这样生吃,一如我们食用烹制过的熟肉。”

  若不是亲眼所见,山下先生也很难相信。“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猪肉一定要煮熟之后才能吃。可是这些人,700年来、他们一直在吃生猪肉;而且从这一张张气色红润的面庞来看,他们都非常健康。”这也许表明,幅员辽阔的中国确实存在着一些奇特习俗。

  150个版本的真伪

  旅居中国多年,马可·波罗和他的家人开始思念故乡。从威尼斯出发时,马可才17岁,这时他已经37岁了。他知道,忽必烈的身体日益衰弱,政权也渐渐不稳。当马可来到苏州时,就像是回到了家乡。他在这“东方水城威尼斯”待了很长时间,或许是因为那里让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终于在1291年,大汗准许马可一家返乡。他们从中国南方出发、由海路、经印度抵达波斯湾,再由陆路返回威尼斯。一路上,他们可能遭遇了传染病、台风或是海难,因为同行的600人中,只有18个人活了下来。但是,马可带着万贯家财回到了威尼斯。

  传说马可回家时,模样像个乞丐,穿着一件破旧的大衣。然后,他脱下外衣,拉出衬里,里面塞满了各种珍贵的宝石。人们这才知道,此人便是马可·波罗,他即将把自己的见闻公之于世。

  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其实是在一间牢房里写下了这本游记。马可向关押在同屋的鲁斯提契洛(Rustichello)口述,而这位充满想象力的作家难免会添油加醋。

  山下先生认为,或许是代笔的鲁斯提契洛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

  退一步讲,即使两人的合作成果没有多少“水分”,但伍德博士指出:“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或者说他在异乡的发现,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原稿已经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手抄本,是经过不断誊写的抄本。

  早期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大约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如果没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难追溯这些故事的源头。”

  对马可的谎言和真相仍在争论之中。

  就像伍德博士所言:“我们没法用指纹或DNA证明什么,毕竟已经过去了700年。说到底,这真的只是一个相信不相信的问题。”

  但重新走过这段旅程的麦克·山下,却坚定地给出了他的答案:“人们或许可以坐在伦敦的某个图书馆里,反复思索马可·波罗究竟去过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

  在马可临终时,朋友们劝他取消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说法,因为只有这样,死者的灵魂才能进入天国。马可则对那些好心人说:“我所写下的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