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人们总结出一个驯服洪水的办法:引水疏河;从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中,人们知道了洪水不能堵的理由;两者结合就是直到今天还一直也用的治水方法:水宜疏不宜堵。
《大禹治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贵的,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孩子只是二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达的特点。
禹带领大家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后来洪水退了之后,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远古的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作三仞之城,想把居住区围护起来堵塞洪水,做了九年也没做好,最后被放逐到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用水方法为“疏顺导滞”,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感人传说。相传禹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他不畏艰苦,身先士卒,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因为治水有功,舜传位给禹。后来,禹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禹便被称为“夏宗神”。
大禹治水告诉我们,做大事必须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品格、大公无私的襟怀。
大禹生活非常俭朴,将精力全部用于治理沟渠水利。《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于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 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千古流传,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为后世称颂。大禹娶东夷部族涂山氏之女为妻之后,为早日完成治水大业,新婚仅四天就离家。 但由于治水工程任务艰巨,大禹在外13年间,多次路经家门而不入。
拓展资料: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参考资料:大禹治水_百度百科
大禹治水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严明法度、尊重自然、艰苦奋斗、以身为度等。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治水的精神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而忘身,率先垂范,奋斗在治水的第一线,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品质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
大禹的本命叫文命,算起来,禹还是黄帝的后代,在古代也是非常有名的治水英雄。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治水的时候,大禹依靠着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等理念,战胜了重重困难,治水成功。
大禹敢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面对洪水,大禹并没有害怕。而且在面对治水失败时,也没有灰心,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
后来人们为大禹修庙筑殿,都尊称他为“禹神”。
治水要疏堵结合, 水流光靠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时候需要引导水流走向正确的方向。
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要想着一味地强硬处理,要结合实际情况为问题找到新的出口。
大禹治水告诉我们,做大事必须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品格、大公无私的襟怀。 大禹生活非常俭朴,将精力全部用于治理沟渠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