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你说的口述和史书都不是,也都是。
口述的历史是不能长久的,所以口述的可信程度都不如史书,比如《史记》一直以来为后代所沿用,成为正史。
那么史书是否完全值得可信呢?也不全是,有句话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如何才能了解到更真实的历史呢?对比+佐证。但这真的很难,并不是说操作起来难——当然操作起来也的确是难,更难的是需要你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你的素养要能够指导你关注相关的方向,并能够在那个方向上寻求到相关的史料,在那些以为相关的史料中找到可以用来佐证或对比的蛛丝马迹。
不过,不要急。看史料的时候,不可先入为主,但弄明白是谁写的很重要。举例来说《明史》吧,是清朝胜利后写的官方历史。那么里面所有的人物事件都被矫正了,崇祯皇帝虽不昏聩却性格缺陷不足以君临天下,袁崇焕虽抗击满清却被自己的皇帝干掉了。李自成就是匪寇(也确实是)等。这样描写的目的就是告诉汉人,明朝的灭亡部分原因是自己的皇帝不配当皇帝了,另一个原因是匪寇闯贼的破坏。这样就起到安抚汉人的目的了,为了这个目的,真实的历史及事件当然得修正一下原来的面目。那我们该如何看待呢,一方面官方历史毕竟还是严肃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地方志》等、文人当时的文集、以及相互书信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各有利弊。
口述的真实性上一般要高一些,但也不排除自我拔高,夸大事实,记忆错乱的可能,并且每个个体的接触面非常有限,从好的方面说,是让历史事件更加丰满,从坏的方面说,反映不了历史事件的全貌。
试述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相对于口述历史来说肯定要充实得多,能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全貌。但史书在记述历史时,史家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史料进行剪裁,从而做出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结论。
所以要想真实,都要做考证,偏听偏信是不行的。
史书都是胜利者写的,要辩证的看。
口述相对来说真实写,有证可查才是真。
口述比较好吧,但是只要史书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