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的方法

熬中药的方法有那些
2024-12-29 17:27:2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汤药是最原始的治病方式,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治病方式,汤药治病,可以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表现,灵活加减,使药物与病情相一致,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煎药也很重要,许多患者及家属询问怎么煎药,在这里作统一的解答。

(1)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古时曾用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等煎煮,现在多以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煎煮,但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3)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4)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分钟~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5)煎煮火候及时间。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它芳香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分钟~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6)汤剂煎减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分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7)煎煮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第一次煎出的药液150毫升,第二次也为150毫升,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匀,分次服用。

汤药的好处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医师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开中药,使中药与病情能最佳符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就像裁缝量体裁衣一样。第二,药物的用量和用多少味药都可以灵活调节,只要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汤药的处方也可以及时跟着变化。第三,汤药通过煎煮,有效成分最多,如果是中成药或者中药注射液,在制作过程中有些有效成分损失掉了。因此,对于肿瘤患者,建议最好服用汤药,以服用汤药为基础,配合使用中成药或者中药注射液治疗。

回答2:

煎药服药标准
1:一副药煎3次,现吃现熬
2:每次加水量:
第一次熬药,水高于药一公分(用凉水泡2小时或温水20分钟)
第二次熬药,水与药持平(用凉水泡8-12小时)
第三次熬药,水低于药一公分(凉水泡8-12小时)
3:每次煎药剩至80-100毫升(少半小碗),现吃现熬
每日服药2次,早饭前30分钟,晚饭后30分钟,如胃不好的可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酒,海鲜。
4:煎药容器:用铝,泥,沙锅均可(不可用铜铁锅)
5:忌喝凉药,药若煎糊切不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