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佛经通常类别为经、律、论三藏,即各以诠显定学、戒学、慧学为主。又经论中凡有关此三学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称增上戒(梵adhis/i^la )、增上心(梵adhicitta ,即定学)、增上慧(梵adhiprajn~a^ )。盖‘增上’有殊胜之意味。〔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大乘义章卷十、大藏法数卷九〕(参阅‘三学’683)
【戒定慧】
(术语)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盘,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心以无相为相,今天便讲无相戒定慧。但既名无相,何以又有戒定慧?此即六祖所谓‘随方解缚’之意。盖众生业识甚重,若无方便,何能深入?故学佛人要先从持戒做起;能持戒,方能习定生慧。
云何为戒?心地无非自性戒。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有相名曰身戒,无相名曰心戒。习心地法门者,应严持时心戒,大家现在打坐,即是做心戒的工夫。何以故?因上座后,一心持咒,藉咒力锁住一切妄念,久之妄念不生,便是心地无非的境界。不但上座如此,下座后还是如此,一切时、一切处,皆不起分别,不生烦恼,自然动静一如,方算完成心地无非之戒。心戒境界虽然太高,只要真能发心,具有真信愿行,又何难之有?不过业力未消,定力不够,容易见境生心,心随境转,故不如兼守有相戒,比较有益。望大家参照以前所订的透关八条(后附),仔细体会。何者属于事相?何者属于心相?事相是有相戒,心相是无相戒。由事相而戒到心相,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须知守戒为佛法最要紧之事,无论何宗何派,皆重戒律。儒家亦有君子之三戒,颜子之四勿;而佛法包世出世法,更非持戒不能入门。中国佛法,近来不能盛行,因学人未能于身戒心戒实行遵守,故引人疑谤。我等亟应以身作则,努力在戒字上用功,以心地无非为戒本,以利他无我为正行,以透关八条为策进。戒身不妄作,戒心不妄动,久之定水澄清,心珠自现。
云何为定?心地无念自性定。学佛以得三昧为主,三昧者,正定之意。如何方能正定?就要一念不生。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即是如如不动,不动即是定;苟一念微动,则无明烦恼随之而起,心便不定,所以说:‘心地无念即是定。’惟其无念,即名正念,而万德具足,一切智慧自然现前。诸同学,不但学佛人要有定力,力不被魔扰,不为境迁;即世法上的一切,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定力所致。定力是由修养得来的,古来所有功在天下,名垂万世者,未有不致力于修养。如诸葛武侯,一生功业,皆成就于‘宁静致远’四字。所谓‘宁静’,即由修养得来的定;‘致远’,即由宁静得来的慧。
云何为慧?心地无我自性慧。吾人的自心佛,妙用无量,不可思议,只缘迷人不知四大本幻,把假我看得太真,将本来般若胜智之真我遮障住了。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因为有我相,便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无我相,即无一切相,则当体空寂,一切智慧自然现前,便能度一切苦厄,所以说:‘心地无我自性慧。’试看古德及世法上圣贤豪杰,那一个不是从无我得来的?即如烈士捐躯,节妇殉夫,皆因一念无此假我,便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名垂千古。学佛人若欲珠光显露,起大智慧,即应先破我执。偈曰:
万法唯一心 有我非觉体
权且立虚名 无相乃真成
佛法法门虽多,总不离戒定慧三学。不过在三乘之中,三学境界各有不同,如六祖告志诚云:‘汝师戒定慧,接小根智人;吾戒定慧,接大根智人。’盖戒定慧之体同,而用不同,故境界不同。三学之道,不独佛法为然,儒家亦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即是戒定慧三学之渐次。因为克己乃去物欲,即是‘戒’: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本性不动,不动即是‘定’;天下归仁,乃妙用无穷,即是‘慧’。可见世出世法,理无二致,一切唯心故。复次,戒定慧三学,戒中有定,定中有慧,慧中有戒;所谓一而三,三而一,皆不出自心。学人果能明白自心,自然悟得无相戒定慧矣。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在战场上的战士,他身上穿的盔甲就是“戒”。如果他不守“戒”了,就好象战场上的战士把自己的盔甲脱掉了,是很危险的。
-
也好象现在的电脑不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一样,很容易被病毒攻击。
-
“戒”就是“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的意思。
就好象做少先队员,必须遵守“少先队员守则”一样。
“戒”好处说就是一套“抵御进攻的盔甲”。
-
最基本的“戒”就是“五戒”。
假如把佛教比喻成一个高高的建筑,
可能“五戒”就是这个建筑的基础之一。
“五戒”就是“杀生”“偷盗”“淫”“撒谎传瞎话等”“喝酒吸烟等”。(大概这么个意思,不是标准答案)
-
为什么要先说“戒”呢?
因为“戒定慧”这三个东西是“爷爷父亲儿子”的关系。
比如要先有爷爷,才能再有父亲,最后是儿子。
反正我没听说过儿子能生出爸爸的。
-
“戒定慧”这三个东西是要先“守戒”一段时间。
就可以得到“定”(定就是禅定)。
得到“定”以后,才能得到“智慧”。
-
绝对不可能不“守戒”,就能得到“慧”,
就好象“儿子把爷爷生出来”。
-
“定”的意思,
打个比喻,一个池塘,里面很浑浊,泥沙翻滚.
要是冷静下来,水不动了,水就变清澈了.
可以看见池塘底下的石头.
"定"就是不动的意思.
比如有"定力"的人,明明看见一盆红扑扑的苹果,就是不动心,也不想吃,这就是定力.
"定"可能有"不为"外界"所动摇的意思.
香喷喷的苹果就是外界的吸引力,
而不为外界吸引力动摇就是"定力".
-
"慧"就是"智慧"的意思.
可能和"聪明"差不多一个意思.
但是"智慧"是把自己和周围的人放在一个天平上.
很平均的为自己着想,也为周围人着想.
"智慧"中一个重要的含义可能就是"平等".
一般这个世界上的人,总是为自己考虑多一点,
所以算不上"智慧".
只有把自己和别人平等的放在天平上.
可能才叫"智慧".
其实意思感觉和"为人民服务"很像.
-
其实要得到最重要的"第一禅定"是很难的.
"第一禅定"的人走路脚离地大概有10厘米左右高度,
就好象"磁力悬浮列车"一样.浮在空中的.
估计还能在太空里飞行.
-
个人感觉"戒定慧"可以说是"防御".
就是"盔甲"的意思.
而要"进攻",还需要手里拿"剑"等武器.
当然,进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念头.
不是让你攻击周围的人,而是攻击自己,
攻击自己的不善良的念头,不平等的念头.
-
"攻击"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拜佛.
我试过"念佛"和"念经".本人感觉效果不好.
惟独"拜佛"感觉效果明显.
你要是能拜拜10万次,估计到时候你看这个世界,
会感觉略有不同?
佛门讲:断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指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十戒、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菩萨戒、和金刚乘三昧耶戒;定指禅定;慧指般若,也就是离境断烦恼的智慧。这和一般的智慧不同。在十波罗蜜多中还有一种智慧是指智力,也就是目下十行字,过目不忘;耳辨百人音,了了分明的智慧。这是单独讲的十波罗蜜多中的智波罗蜜多,与般若不同。
持戒、禅定、智慧
戒是五戒,禅是打坐,都是辅助,主要是智慧!
您好 这要看您适合什么解释 在坛经总还有:
神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诫 诸善奉行名为慧 自净其意名为定
六祖方便说:心地无非自性诫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如果想了解去看看这部经 还有圆觉经 维摩诘所说经 楞严经
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