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带来五个方面的影响;
以下为五方面影响:
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就少,当利率上升时,会抑制人们的消费欲望,人们会把钱存在银行。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其次,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对股市的影响
利率的上升,不仅会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而且还会使公司难以获得必需的资金,这样,公司就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缩小又势必会减少公司的未来利润。因此,股票价格就会下降。反之,股票价格就会上涨。
利率上升时,投资者据以评估股票价值所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会上升。
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从投向股市转向到银行储蓄和购买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价格出现下跌。反之,利率下降时,储蓄的获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资金就可能回到股市中来,从而扩大对股票的需求,使股票价格上涨。
在目前的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下,中国的利率太低了。不适当的低利率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跟随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是中国的最佳选择。
中国提升利率面临一些利益团体的激烈反弹。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一般都是政治驱动的,中国很可能落后于美联储的利率调整。尽管可以落后一些时间,但中国仍然必须跟随美联储提高利率。否则,中国将面临流动资金短缺,并导致贷款的黑市交易,最终影响经济稳定。
1995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调低利率。在这期间,国内贷款对GDP的比率从1995年的87.1%增长到2003年的166.2%,几乎翻倍。在利率调整的争议中,已经明显出现一些反对提升利率的利益团体。
反对提高利率的理由是,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放缓,调整利率以让经济降温已没有必要。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如同在美国一样,中国的利率远低于中等水平。如果不提升利率,经济中的扭曲现象将继续扩大,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利率政策已经落后于经济周期
中国目前的低利率是不适当的。当前的通货膨胀率比一年前增长了2.4个百分点。官方统计的通货膨胀率约为5%,但储蓄存款的利率只有0.8%,抵押贷款的利率约为5%。这种扭曲的利率结构是房地产市场过热的主要原因。尽管过度借贷,但是外资的流入维持了流动资金的顺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去年中国GDP增长了12.6%,走出了1999年4.6%的低谷。在此过程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9%下降到2%。低利率触发了资金的外流。但是当美联储把利率降低到比中国还低时,资金外流的过程得到逆转。
市场如今期待美联储在2005底之前把利率提高3%,在不改变中国与美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的情况下,中国要实现"中等水平"利率,至少需要提高3个百分点。
过低的利率造成经济不稳定
不适当的低利率在两个方面损害经济。第一,它人为地刺激投资需求增长。固定投资过分增长是一个指标。大量的外资流入使得这种过热的投资得以持续。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和需求已经偏离了可持续的道路。如果目前的趋势不加抑制,当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时,银行系统将遭受惨重的金融损失。
第二,投资过热加速了通货膨胀。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快速的投资增长造成供应瓶颈。庞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工资增长缓慢,大多数人都缺乏购买力。因此,目前的经济过热只是把大多数工人阶级的收入,重新分配给了那些少数从银行借贷的人。这种情况使得因收入不平等而造成的社会紧张更加恶化。
当前地产泡沫的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在不适当的低利率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充斥着大量的投机现象。当利率提升时,房地产的销售将像汽车销售一样急剧减少。对这种影响的担心,将导致一些利益团体更加努力地游说,反对提升利率。但是这将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越迟提升利率,银行系统最后将承受的金融损失也将越大。
信用黑市已经开始活跃
中国目前实行固定汇率系统。即使能维持资金账目的控制,中国也将面对资金流的大幅波动。在1998至2000年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26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加上贸易盈余达到2230亿美元。同时还有大量的资金外流。
美国降低利率最终使得资金都流向了中国。中国经济过热又引发了对人民币升值的期待,这又诱使更多的外资流入中国。但是这个趋势已经转向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360亿美元,而4到5月间只增长了100亿美元。净资本流入目前可能很低。这是中国如今资金流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
在借贷的高峰期,大量投资项目出炉。在目前资金流出现困难的情形下,这些项目继续争夺贷款。尽管政府还没提升利率,已经有为地产商提供贷款的黑市开始活跃,它们的利率是官方利率的两倍。这样的黑市将使得金融部门的腐败问题更加恶化。金融系统的内部人员可以利用权力以官方利率贷款出来,然后以黑市利率再借贷给房地产开发商。
跟随美联储提升利率可能是最佳选择
美联储提升利率,为中国跟随美国把利率提升到中等水平提供了良机。如果中国跟随美联储在2005年底之前提高利率300到400个基本点,将使得中国的利率达到中等水平,那时经济泡沫将不容易出现。
如果维持目前的情形,最近发生的一些破产事件将继续发生。不适当的低利率已经孵化了众多的由银行借贷资助的金字塔游戏。当这些破产事件对经济造成一些间接损害时,短期的阵痛将比一场大的金融危
央行多年来第一次提高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使一些中老年朋友对自己那点可怜的积蓄到底该不该去转)存产生困惑。有好心人做过计算,提出一个公式:{活期利率X已存天数+新利率X(360—已存天数)}/360天=所得数如大于未提高前的利率就应该去转存,如小于就不必转了。这次具体的是,半年期大于和等于21天,一年期大于和等于54天,二年期大于和等于111天,三年期大于和等于164天,五年期大于和等于284天。记此备查。
这次突然提息不仅对老百姓,就是对有些金融界人士也感到突然的。因为当前经济是否过热仍有争议,有些重要指标,象物价指数上升才不足百分之2(以前央行曾说过百分之五是界限),市场流通的货币量及M2(广义的货币量)并不算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已经连提两次。好象没有明显的必须提息的迹象。主张经济过热(主要是投资过热,某些产能过剩,银行坏帐风险增大)的专家认为,没有货币通涨,也会经济过热。最后这条到是新鲜事,对老百姓增添了新知识。
1.利率是本币资金市场的一种价格信号;汇率则是外汇资金市场的一种价格信号。因此,从某国的角度讲,利率是本币的对内价格;汇率则是本币的对外价格。
2.利率间接影响汇率。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经由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利率差距而引发的。根据“无套利均衡”原理,低利率的货币必然升水;高利率的货币必然贴水。由此可见,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利率差距过大,必然会引发明显的汇率逆向变化。
3.汇率间接影响利率。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的非均衡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差额主要由两大部分所构成:一是经常项目差额;二是资本项目差额。一国国际收支如果长期顺差,则外汇必然供过于求,本币就会对外升值;本币升值,一般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从而扩大国内商品供给,国内物价平抑,利率被迫下调;另一方面,为了稳定本币汇率,该国必然会将国际收支顺差转化为外汇储备。在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本币投放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就会扩大、银根就会放松,从而迫使利率下调。
最最简单的变动关系是,由于利率的上升导致外国资本的涌入,由于外币要对换成本币才能在国内进行六通,致使外比对本币需求增大,从而使本币对外币升值。不过实际情况还与通胀、国际收支等因素有关,总之人们的预期是最重要的。
首先,央行提高利率是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般是针对经济领域,不是直接针对股票市场。我们平时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是因为央行利率政策对股市有直接影响。
其次,央行提高利率,个人储蓄收益将增加,因此相对于风险较大的股市,这有一定吸引力。因此股民会选择卖出股票,把钱存入银行。股市流动性减少了,股市当然不是好事。
最后,央行调高利率,企业负债成本会上升,这会间接影响企业利润,如果是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相对减小,个股估值也会相应下降
利率有很多种,提的是那个?
那就按最普遍的说法吧!核心就是吸引资金回流到银行系统。
1.吸引投资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由于相对于存在银行的收益率优势下将,导致资金离场,同时形成股市利空。对于债券,同样,也会使债券有下跌趋势。
2.吸引国外资金,固定汇率下,外汇储备增加,浮动汇率下本币升值。资本市场不开放,黑市就会繁荣。
3.企业贷款成本增加,社会总投资下降,失业率上升。
4.居民消费下降,都去增加储蓄了。
5.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
影响经济的因素有很多,利率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的影响还要看其他的经济变量,及他们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