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产油决定了中国经济,也影响了周边的经济。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当年日本人在东北没挖出来石油......
情报的分析关键在于以点知面,以面至点。从细微处运用现有的情况做出合理的推断并寻求证据来证明其推断的正确性,从已知的概况寻找一致的条理。
日本对大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一张刊登在报纸上的照片及相关的报道,其关注的理由就是了解中国的资源情况以做出战略上的部署。
例如:根据前日的报道,中国大豆过多依靠进口,从商业上可根据滞后性进行适当操作来获得利润。
日本人如何得到大庆油田的情报
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耳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情报。后来,在1964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于是日本人判断“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日本人还没有材料做出判断。
从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他们根据这张照片上的服装衣着判定“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30度的北满,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这段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证实了“大庆油田在北满的论断”,但大庆油田的具体地点还是不清楚。
1966年10月,日本人又从《人民中国》上找到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从事迹介绍的分析中知道,“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并且从钻井设备运输情况看,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事迹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的荒野说:“好大的油田!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从伪满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面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站东边十多公里处”。终于把大庆的地理位置搞清楚了。
日本人对王进喜事迹的报道进一步分析,“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由此,日本人断定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并且大体上知道了大庆油田的规模。“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安达附近,南北400公里的范围。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但大庆的炼油规模,日本人还一时摸不清楚。
从1966年7月《中国画报》上,发表的一张大庆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上,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其推算方法也很简单,首先找到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得知反应塔内径是5米。
因此日本人推断,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900千升,如以残留油为原油的30%计算,原油加工能力为每日3000千升,一年以360天计算,年产量为100完千升。根据这个油田的出油能力和炼油厂规模,日本人得出结论,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出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可能的,以满足每日炼油一万千升的需要。
这就是日本如何在1966年从中国公开报刊中获得的有关大庆油田的重要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