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产物,为何与公历的时间最吻合?

2024-12-15 00:40:4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们现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和西方公历的结合,在四百多年前,我国沿用了数百年的历法年久失修,误差越来越大,后来在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的领导下,根据公历修订了二十四节气(主要修改节气的时间),然后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国家除了使用公历之外,还传承了农历的使用,很多传统节日都是根据农历来的,在古代,历法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使用的公历属于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比如地球公转周期是365.2422天,于是公历中一年定为365天,多余的误差弥补到闰年当中,于是就有了普通闰年和世纪闰年的规定。

  

  如果根据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制定的历法,就叫做阴历,月相变化周期为29.53天,月球公转周期为27.32天;我们使用的农历兼具阳历和阴历的特点,所以农历本质上属于阴阳历,虽然兼具两者的优点,但是使用起来更加繁琐。

  二十四节气是嵌入农历当中的,早在商朝时期,古人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后来古人根据季节变化规律,增加了更多的节气,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基本定了下来。

  

  比如在公元前104年,《太初历》中就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当中,并把回归年定为365.2502天,一个朔月定为29.530天,《太初历》一共使用了188年,后来历法又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并于2016年列为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们根据节气的名称,就能得知季节变化情况或者农作物的耕种情况,比如芒种我们就知道到了谷类播种的季节,大寒就知道以入深冬。

  在崇祯年间(大约十七世纪中期),清朝沿用的历法年旧失修,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于是国家下令重修历法,在外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我们古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主导下,制定了《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全面介绍了欧洲天文学的知识,并且借鉴了西方的公历,来对我国历法进行修正,比如对二十四节气时间上的修正,极大增加了农历的准确性,一直沿用至今。

  

  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我们把地球每转过15°定为一个节气,于是二十四节气基本平均分布在公历当中,反应四季的变化情况;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式椭圆的,所以每两个相邻节气之间的天数间隔不一定相等。

  从本质上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根据阳历而来的,而公历属于阳历,所以二十四节气与公历能不谋而合;比如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4、5、6日),冬至总是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但是农历的日期每年都对不上。

回答2: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制定的,而公历又属于阳历,所以二十四节气与公历的时间最吻合。

回答3:

二十四节气在经过这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模式,是从公历时间演化而来的

回答4:

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在我国古代均为农历纪念法纪年,今年2020年的闰四月就是按照古代的纪年法算出来的。

回答5:

因为这两种标准是非常相同的,他们本质上都是在研究中国的时间,所以后者是更为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