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三”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单纯的有三种行为不孝,另一种“三”译为“多”,即有很多种行为是不孝的。根据历史考查,大多数都是认为是指三种行为不孝。那么,古时候讲的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种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出处。这句话是孟子评价舜帝结婚时不告诉他的父母而说的。针对这一情况,人们对“后”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现在大众所认可的没有后代的说法,另一种则是说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结合当时情境,应该是第二种说法。
后来,在东汉末年赵岐所写的《孟子章句》中,对不孝有三有了新的说法,即为:"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也就是在这里,正式将无后确定为没有后代,即便受到很大争议。
那么,根据赵岐写的《孟子章句》,不孝有三指的就是:一,在生活中一味地顺从家人,见到父母亲人犯下过错也不进行劝说和阻止,使得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二,家里贫穷,亲人年老,自己却不努力当官供奉老人;三,不娶亲生子,使得断绝后代,无法延续家族香火。
古代的不孝有三,现在的我们也在遵守着。这无疑显现了古人的智慧,有着前瞻性。对于我来说,做到孝,我这个人生也就多姿多彩了,人生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只要搜索一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能搜到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