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筵宴是什么?

2024-12-17 18:29: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有一个成语叫“渐入佳境”,源于晋代画家顾恺之吃甘蔗的故事,说他爱从梢吃到根,越吃越甜,这叫“渐入佳境”。这是一种味觉的佳境,古人其实也注意追求饮食外在环境美,这也是一种佳境。

饮食要有良好的环境气氛,可以增强人在进食时的愉悦感受,起到使美食锦上添花的效果。吉庆的筵席,必得设置一种喜气洋洋的环境,欢欢喜喜品尝美味。有时聚会虽未必全是为了寻求愉悦的感受,说不定还要抒发别离的愁苦和相思的郁闷,那最妙处就该是古道长亭和孤灯月影了。作为饮食的环境气氛,以适度为美;以自然为美;以独到为美。在上流社会看来,奢华也是美,所以追求排场也被认为是一种美。

饮食佳境的获得,一在寻,二在造。寻自然之美,造铺设之美。天成也好,人工也罢,美是无处不在的,有了寻觅和创造,便可获得最佳的饮食环境气氛。

先说佳境的寻觅。

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踏青郊野,远足寻觅。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唐代长安人春游的最好去处,是位于城东南的曲江池。曲江池最早为汉武帝时凿成,唐时又有扩大,周围广达十余公里。这是长安都城风光最美的开放式园林,池边遍植以柳木为主的树木花卉,池面泛着美丽的彩舟。池西为慈恩寺和杏园,杏园为皇帝经常宴赏群臣的处所。池南建有紫云楼和彩霞亭,是皇帝和贵妃登临的处所。阳春三月上巳节,皇帝为了显示升平盛世,君臣同乐、官民同乐,不仅允许皇亲国戚、大小官员随带妻妾、侍女及歌伎参加曲江盛大的游宴会,还特许京城中的僧人、道士及平民百姓共享美好时光。如此一来,曲江处处张设筵宴,皇帝贵妃在紫云楼摆宴,高级官员在近旁的亭台设食,翰林学士们则被特允在彩舟上畅饮,一般士庶也能在花间草丛得到一席之地。考古在长安发现的唐代韦氏家族墓壁画《野宴图》,描绘的大概就是这种春日野宴的情景。

青春年少的贵家子弟,春日游宴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表示他们不负春光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出行自然就不限于三月三日这一天了,据《开元天宝遗事》说,长安阔少每至阳春,都要结朋联党,骑着一种特有的矮马,在花树下往来穿梭,令仆从执酒皿随之,遇上好景致则驻马而饮。而仕女们也有游春野步的兴致,遇名花则藉草而坐,还要解下亮丽的石榴裙围成一圈,在里面自得其乐,谓之“裙幄”;还有人带上油布帐篷,以防天阴落雨,任它春雨淅沥,仍可尽兴尽欢。

唐时都城的春游,政府也是支持的,官员们因此还享受春假的优待。据《通鉴》记载,开元十八年(730),初令百官于春月旬休,选胜行乐。不仅放了长假,还有盛宴,增赐钱钞,百官尽欢。私人如有园圃,那就更自在了,如《扬州事迹》所说,扬州太守圃中有杏花数十株,每至熳开,要设大宴观花。一株令一女子倚立其旁,以美人与杏花争艳,为春宴增辉,别出心裁。

虢国夫人游春图佳境的寻觅,自然不限于春日,还有赏花,也是一个设筵的理由,花开四季,筵宴的名目也就与花朵紧密联系起来。《闻见前录》说,洛阳人爱赏花,正月梅花,二月桃李,三月牡丹,花开时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林胜地,引满歌呼,虽贫者亦以戴花饮酒为乐。赏花的方式新样迭出,《曲洧旧闻》说,宋人范镇在居处作长啸堂,堂前有荼蘼架,春末花开,于花下宴请宾客。主宾相约,花落杯中,谁的杯子见花谁就要罚干。花落纷纷扬扬,无一人能免于罚酒,于是这酒宴就有了一个雅名,叫做“飞英会”。有了众多的赏花宴,也就有了许多的诗文,如唐人刘兼的《中春宴游》诗,“二月风光似洞天,红英翠萼簇芳筵”,写的就是这种赏花宴。在宋人欧阳修的诗作中,也能读到这样的句子,如《南园赏花》云:“三月初三花正开,闲同亲旧上春台。寻常不醉此时醉,更醉犹能举大杯。”又有邵雍《乐春吟》:“好花方蓓蕾,美酒正轻醇。安乐窝中客,如何不半醺?”

赏花筵宴的名称一般也是极美的,陶宗仪《元氏掖庭记》提及的这类筵宴的名称,有“爱娇之宴”、“浇红之宴”及“暖妆”、“拨寒”、“惜香”、“恋春”等,十分别致。花至美,酒至醇,这种感受并不是天天都能得到的,所以要赏花到花谢,饮酒到酒醉。明代李攀龙有一首诗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感受:

梁园高会花开起,直至落花犹未已。

春花著酒酒自美,丈夫但饮醉即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