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还是不要对自己已经释放过的愤怒表现得太过内疚和后悔了,你一定能明白,即使你现在再怎么愧疚,实际上下一次你还是继续生气,问题并没有解决。类似于发火、酗酒、暴食等等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宣泄活动,并不会因为后悔了下次就真的不会再去做了。然而这类事情事出必有因,您可以尝试在自己较为冷静的时候去思考思考为什么,是出于性格还是出于身体状况的影响,而非单纯地说一句“下次再也不生气了”。
如果您只是最近脾气不太好,个人认为也有可能是身体的原因。有些生活习惯本身就会导致人的急躁,比如休息得差之类的。所以改变急躁,首先就可以尝试从调整生活做起。
而如果是长期以来的性格所致,也更宜在平时修身养性,不妨从多做深呼吸,多看一些帮助调整心态的文章等等做起,于“和平年代”慢慢地进行自我训练,能够看到自己逐渐地从急躁的脾气变成随和的脾气,应该是很有成就感的吧。
人确实比较容易对身边亲近的人生气,毕竟跟亲近的人接触的也多,摩擦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事后自己的态度。毕竟是跟你亲近的人,发完脾气还是比较容易和平处理的。
至于说生气之前吹吹气、数几个数的,说实话,急躁的人更多的时候先是进行愤怒的行为,之后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怒火已经起势并覆水难收。如果说真的有让人数数的余地,也只不过是因为愤怒的导火索不够厉害罢了。真的能做到生气前背过身数数的人,他的性格早就跟那些急躁的人不一样了。
归根结底,还是在平时锻炼自己,把自己的“气点”抬高一点,而且遇到已经让自己生气的事情,平时的锻炼也可以让自己的愤怒宣泄得相对和平(你可以看出比较随和的人真发起火来也是较为温和的)倘若您真的碰上了是个人就会愤怒的事情,那也没必要后悔什么,毕竟咱也不是圣人对不对?
友说,“我一直都是这样的,我还以为这是一种幽默。”
这样只会有几种后果,第一个,受不了的就离你而去,敬而远之,也当不成朋友。
愿意当你朋友的,也有两类,内心脆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某个点就受伤了,要么发作,要么离你远去,够意思的或许留下了一句,“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还有一类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的,就会变得用同样的方式对你,有时会觉得有趣,但多了也会觉得受不了。
其实,不管是对待熟人还是不熟的人,尽量用正面字眼去表达永远都是最好的沟通术。尊重别人是朋友关系最好的润滑剂。我们不知道每个人之前有什么生活经历,他在意什么问题,什么样的话会刺激到他,真的戳到对方的痛点,想弥补都来不及了。
同一件事情、同一句话,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内心的忍耐指数是不一样的。或许,我们的内心百转千回,被伤的遍体鳞伤,而对方却根本不了解中间发生什么。或许,我们自以为是的幽默感,对对方来说,是很伤人的一件事情。
蔡康永说,“人类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好几次,却可能好几年都不会听一次自己讲话的声音和内容。这是未必有人看的外表,我们如此重视,而必定有人在听的说话,我们却不加修饰、很少检点,只凭着与生俱来的本能,加上成长过程的习惯,就这么一路说过来了。”
说话也是要照镜子的,需要练习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不会照镜子的人,经常被人说成是太自我。自我,不是坏事,关键在于程度的区别,完全没有自我不行,但完全不会顾及别人的想法也不行,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而已,完全没有看到其他人,但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群居的世界,与别人交流沟通和互动是无法避免的。
太自我有时也是一种自我隔离的方式,用一个罩子把自己与别人隔离开了,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感受,而对别人的需求不敏感。其实,当我们去觉察到自己的罩子,更放松,更接纳,有足够的应对的能力的时候,尝试去打开自己的罩子,就会慢慢的变得更加柔软和接纳。
友说,“其实,如果对方赞美我几句,我也会心花怒放,但也会觉得,他说的是不是客套话呢?”
所以我们常常选择在别人攻击我们之前先攻击别人,用讽刺的方式来掩饰内心的缺乏自信。
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当我们真诚的夸奖别人的时候,对方的那种喜悦,表情马上松懈了,人也柔软下来了,如果说这可以使对方开心,如果说这是事实,为什么吝啬自己的赞美呢?那就真心赞美别人就好了,往往一句赞美就能消解掉很多很多矛盾。如果要挑毛病,哪个人没有呢?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毛病可挑,但是何必搞得别人不乐意,自己也不开心呢?
会说话真的是一种能力,语言是很有魅力的东西,就像是一个人的妆容一样,幽默、可爱、活泼……都是从语言表现出来。
怼别人习惯了,刚开始赞美或许会觉得怪,找不到优点,不习惯,开不了口,其实,赞美别人不是说谎,也不是去说对方没有的东西,这样就真的会很假,只需要调整注意力就好,想开口说一个人“娘炮”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看到他的温柔、细心、敏锐,想说一个人固执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发现他的执着和坚持。
只要你愿意,总是可以找到一个新角度的。
和你轻松聊心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伊沙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