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延续数百年的典范形制。在社会身份和专业教育方面,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也经历了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的演变。14~15世纪,艺术家犹组织在行会里,等同工艺匠师,学艺亦在作坊中采取师徒传授形式。
16世纪起渐有改变,艺术家成为类似近代的知识阶层的一员,行会变为学会或艺术学院,艺术家的个性、个人才能与风格特色得到承认。有关艺术家的传记、评述以及艺术史的研究也从此时开始涌现。
分期 文艺复兴美术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欧洲封建
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工商业的繁
荣及其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或自治。在中世纪的最后阶段,西欧地区出现上述情况比较明显的有两处:南为意大利,特别是其中的佛罗伦萨;北为尼德兰,包括今荷兰及比利时。16世纪,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权,城市经济也有发展,王权和市民阶级为反对封建割据有一定的联合,文艺复兴美术遂传播到那里。根据各国各地具体情况,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分期各有不同:在意大利(以佛罗伦萨为主要代表)可分为3期:初始期(14世纪)、早期(15世纪)和盛期(16世纪);在尼德兰则为 2期:15世纪和16世纪;在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主要为16世纪1期,一般不再细分。17世纪时,西欧各地续接文艺复兴美术的是巴洛克美术。由于巴洛克美术有不少继承文艺复兴传统之处,过去有人也把它归入文艺复兴美术的范畴,认为整个西方艺术直至19世纪皆属文艺复兴阶段。目前则普遍认为17~18世纪各有新创,皆可自成一体而与文艺复兴有别。
在中国,儒道互补的思想对文人和画家的影响非常深远。儒家关注社会,所以对社会的关注是中国艺术的内核之一。道家的无为和归隐思想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也使中国艺术更多地关注人生境界,思考生命的意义。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很大,中国古代文人对禅的智慧也非常有兴趣,佛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响尤其深远。
唉,中国艺术这么复杂,几句话怎么说得清呢。我觉得中国传统艺术最大的精神内核应该是“贵族精神”,强调心灵的高贵。所以当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的时候,中国艺术则更多地注重意境,借客观的物象来写胸中之块垒,中国古代杰出艺术家多以狂傲闻名于世,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吴派-明初山水画,虽以浙院二派,占较多之势力,然不在二派之内,直承唐代王维以降之荆浩、关同、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米芾、赵松雪、高克恭,元代四大家系统之文人画家亦大有人在,其中以沈周、文徵明为最具代表性,沈周、文徵明是师徒关系,沈周的画风与人品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典型,其山水画用笔劲利如铁,力可扛鼎而无霸气,代表作有「庐山高」「策仗图」、「夜坐图」,文徵明除了擅画精致的水墨作品外,也兼画青绿设色山水,气韵神采,独步当时,代表作有「古木寒泉图」、「绝壑高闲图」、「七桧图」等。
而使吴派独步中原,直使清代三百年山水画之人,应推董其昌,他在书法、画学著作与古画鉴赏上的成就很高,他的画以「淡、雅、简、静」为追求目标,发展出所谓「潇洒苍郁」的画风,尤其影响后世最大的是与陈继儒、莫是龙等人提出的「南北宗」之说。「尚南贬北论」目的在标榜南宗以提高「吴派」,而把箭头指向「浙派」和一些绘画能手罢了,随后又有王时敏、王原祁等从政画家附应,遂使这种思想笼罩了整个晚明及清代,成为绘画界的「正统」,影响所及,狭隘的摹古风气日盛,画风遂日趋柔弱,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