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择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是写于三个月前的一篇旧文,适逢学生毕业在即,心有所感,贴于此处,聊慰心迹。初就此文时,亦是因与一学生朋友交流,当时其正从外地参加一人才招聘会回来,面谈求职感受。交流中始觉有问题应该提醒。故撰小文,以表自己思考罢了。是为注)
自谋职业,经过30多年的思想解放和实践操作,已经成为“三无”(父母无权、家里无钱、自己无势力)人员的共识和必然选择,即使是受过再高教育、接受了再多培训、取得了再多资格证书的人来说,亦是如此。正所谓,要么你必须积极选择,要么你就得放弃生存。但在跟青年朋友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感觉很多青年朋友对如何择业没有确定路数、没有明确的目标,经常显现出某种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总是不断的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通过电子信箱的方式,大量投寄求职简历,但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这里除了有自我定位不明、盲目比附和随大流等原因外,还有三个问题是青年朋友在择业时必须着重考虑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想要什么的问题”。所谓的想要什么,就是青年朋友必须明确自己的未来追求,自己未来的人生定位,以此来确定自己职业选择和求职意向。当然,这里所说的追求与定位,并非一个很是清楚明了的具体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一种可以看似不能具体说清却能明确感觉的目标。这就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生活理想、工作理想。由于正处于青年阶段,很多东西不确定,有很多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具有无限的潜能可以去挖掘,对于自己真正能做到什么程度和真正能做什么,并非特别明了的。但理想却是可以确定的。理想不仅是人生的航标、亦是生活的灯塔,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同时,也可以让人奋发让人不懈怠。一直的激励着年轻人去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只要它没有真实的呈现或者现实的出现,人,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去实现它。在一个以竞争为生存原则的社会中,没有人会自愿的放弃竞争,也无法放弃竞争的,除非是不想生存。因此,自己想要的,自己追求的,就不能比别人差,不能比别人低,否则,就只能过比别人差的生活,只能有比别人低的品位的存在。这样的人,存在社会中是卑微的,是社会同情的对象。在人青年阶段,是没有愿意这样,也不想这样的。想要什么的问题,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可能性,其意志力越坚定,其毅力越顽强,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就越大。在我看来,青年择业时,应该选择那种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选择最能让自己舒心惬意又能有较好社会声誉的工作,选择那种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工作,选择那种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人生价值很好的结合起来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就是“能做什么的问题”。想要什么的问题如果是个理想问题的话,那么,它的指向性是从未来俯视现在、以将来考量当下的,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问题。而能做什么的问题,主要是现实思量的问题,就是择业青年的自我认识问题,对自己所具有职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等基本要求的自我判断与自我确知,了解自己具有什么的能力,适合干什么的工作、是否具备岗位要求和职位要求,自相对照和核实。正因为这种看似明确其实并不清楚的选择,使青年在职业预备期即学习阶段,为了更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只好大面积的撒网,做各种各样的准备,比如现在兴起的各种考证热,各种培训班,各种资格认定等,就是最好的说明,其实,很多证考了也没有用,有的拿到证也不准备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但在大家的感召下,在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思想的作用下,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看似实用却并不实际的各种资格证的获取上,既花费了金钱,亦耗费了精力,但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业务能力,却反而给忽略了。一但有了某种真正需要对口专业的岗位时,又因自己曾经的素质追求而影响了,结果,适得其反。在此,并非反对必要的素质提高和专业培训,但必须是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之上,毕竟专业的设置与课程安排,是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的结果,并不是为了开课而开课的,具有它内在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必要的实践需要性,否则,该专业或某些专业课程早就不在其列了。学好了自己的专业,再辅以必要的技能与合理的素质,不管其就业压力与择业竞争有多大,总能找到自己的社会之点和适合自己的岗位。能做什么的问题,是现实的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岗位职位要求,从而找到二者之间合理的联系,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条件与社会提供的客观要求很好的有效的结合起来的问题。这样建立了有效联系之后,并非意味着择业的成功,还必须满足社会的主观条件,即要你做什么的问题或可以做什么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要你做什么的问题。前两个问题都是择业青年的主观问题,是自己可以选择和驾驭或者起决定作用的问题。而要你做什么或者可以做什么的问题,是青年择业时必须考虑社会客观条件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主观条件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双向选择问题的决定性方面,而择业青年的能力素质和理想目标是双向选择的基础性方面。当然,这是就当前的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即择业者是相对弱势方而言的。在此大形势下,哪怕是条件再好,素质再高,岗位提供者职位要求者说不要你就不要你,招聘成功后,可以指定改变他的最初招聘意向而要求求职者做其他的事者,亦大有人在,这除了有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客观因素外,制度的不完善及其执行不力亦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因此,在择业时,很多人发现自己与岗位要求很适合,自己也具备或者超越了职位的素质要求,但就是不能被聘用,还有被聘用者,很短时间内出现跳槽现象,要求转岗等,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虽然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是相对劣势的一方。但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无论买方还是卖方,都是具体的人在现实的实践,这就给择业者总体上处于劣势的情形下,局部或者个体层面提供了优势的可能,即择业者可以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尽力地形成自己是适合此岗位的最适合人选,用情、理、势等方式打动岗位提供方,从而化总体劣势为个体优势,实现自己的择业愿望和要求。所谓的情理势的方法就是在择业的过程中,善于获取招聘方人员的各种信息,包括其籍贯、工作经历、兴趣爱好、学习简历等,尽可能的找到共同点,以减少交往过程中的隔离感,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其不把自己当陌生人或者求职者看待,而是把自己当成老乡、校友、同道等来对待,然后辅以大道理、小智慧和真感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势招人,其择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青年择业是一门学问,需要很多的技巧和智慧,并非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能随心所欲,马到成功。但这三个问题,是青年择业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其实,这三个问题要解决的就是青年在择业时所遇到的理想与现实、能力与要求、未来与现在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些矛盾,是任何一个青年在择业时都会遇到的,也是他们绕不开的,认真而周详地思考这三个问题,对于择业,不能不说会有所帮助的。
我觉得,如果有好的工作呢,不妨先工作,考研可以根据以后工作需要,在职考研也可以,如果没有的话,当然考研更有前途啊,现在大学生多得不得了,你得有资本跟人竟争不是
有好工作,就就业!
你要是想再学习点东西的话,还是考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