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现在初中生学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会阅读数学课本内容,以为阅读课本就是看结论,结果是读不透,似懂非懂。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概念时,学生往往只注意解析式y=kx+b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另一关键词:“k、b都是常数,且k≠0”。实际上y=(m-1)x+3中,m=1时,它就不是一个一次函数。因此,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中新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学一个章节内容,首先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细细地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再次,带着研究者的态度去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读“懂”,并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识结构。当学生掌握了这三种读法,形成习惯之后,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了。
二.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专注、专心听讲,激活其原认识结构,并使学生的信息接受与教师的信息输出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会听,注意听教师每节课强调的学习重点;注意听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一节课最后的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三.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的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1)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会思考。(2)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3)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善思。(4)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反思。还有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在解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比如在做化简求值题目:已知a=-3,求(a+2)2+(a-1)(a-3)-8的值时,学生往往这样错误书写:原式=a2+4a+4+a2-4a+3-8=2a2-1=2×-32-1=17。这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比如,(1)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还要注意数学符号中数学演算的前提条件;(2)要让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3)要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更好地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经过多形式、多层次去强化训练,让学生过好分析关、书写关,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五.培养良好的记忆习惯
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初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抛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于结合数学实际,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比如,(1)理解记忆法,因为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准、记得牢,所以必须“先懂后记”。(2)简化记忆法,简化记忆方法分两类,一类是把文字“浓缩”之后记忆,另一类是用字母符号表达抽象记忆。(3)形象记忆法,内容形象、直观,记忆就深刻、难忘,把知识形象化能帮助记忆。(4)对比记忆法,“有对比才有鉴别”,把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清异同,增强记忆效果。(5)口诀记忆法,将数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6)系统记忆法,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整体上掌握知识,可用关系图来帮助记忆。此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
研究能力是极重要的,应该在高校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
一、
在教学方针中强调。教学方针是诸多课堂安排的核心方向,有方针的导向,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将被视为评判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
教案及课程结构上重视。生动有效的培养工作还是要落实在课堂里,教师的授课方案和授课内容应切实、积极、系统、充分。
三、
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学习观。多渠道多方式的优化学生内在认识,引导学生能主动地加强自身研究能力。
学生独立研究或者参与院系团队研究应得到鼓励,但应实事求是的看,研究需要时间、财力、资源等成本。大学生的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是影响学生研究热情的重要问题,高校应当建立一系列鼓励大学生研究的机制。比如,整合和调动与高校关系良好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研究项目提供现实与施展的空间,真正产生社会价值。再如,举办高水平的学生研究成果大展或大赛,不止以奖金、称号鼓励,同时重视在媒体的信息传播效应,重视学生研究成果的多维度价值推广。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不仅仅是一项教学内容,其背后蕴藏着国家人才培养方针与战略,他体现了大国高等教育的深谋远虑,体现了高等教育对青年学子个体能力与发展的尊重,他的形式多种多样,他的意义积极重大,他的实现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