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对联的故事作文800字

2025-02-03 04:03: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大年初一就这样走近.
——“千门万户瞳瞳日,早把新桃换旧符.”
围炉守了一夜的我最爱的便是初一早上贴春联.
奶奶磨了墨,爷爷递了笔,父亲手一挥,便是一年的新气象.
“好呀,好一个‘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我依稀记得那是中堂的联.
姐姐蹦蹦跳跳地接过了这样一副,小鸟似得飞到厅里,高高得贴了起来.我和妹妹随后赶到,笑着与姐姐们挤着推搡着,赶着在冰花绽雪的窗子上补一对儿年画.
……
回忆到这儿,不禁莞尔——现在,我仍旧最是中意春联.
喜欢洒金红纸隐描的几尾龙鲤,喜欢粗毫浓墨重染的一番飘逸苍劲,喜欢年油腻的气息逗得人嘻嘻哈哈——然后摇身一变,跃上门楣,平添一对儿灵气.
客厅里可以贴个“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那么一点贪谗的期待,像极了偷吃灶糖粘住牙的孩子狡黠的眼神;阳台上可以贴个“朝阳乐天莺飞早,春风喜雨草长迟”;若是家傍青山一座,不妨挑了唐人的句子写上——“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厨房里找一个长对儿吧:“紫气东衍乾坤朗,笑迎人间烟火更盛;绿意北行江山明,喜盼天上雨露益泽”.门廊里鼓鼓劲儿——“平地生青云,徒手拔紫电”;大门外福字两旁再翻翻新意,——歌一歌太平盛世,念一念华夏文明,横批点睛一笔,这春联组曲也便大功告成了.
这么有趣的文化形式,究竟是哪个聪明人的奇想呢?
实在无从知晓第一副春联写的究竟是什么了,不过那时好象还不甚兴用红纸.最早的春联叫桃符,显然,桃木制的——驱鬼.还有一个相关的传说.后来到了蔡伦的年代吧,人们才纷纷换上题满祝福的喜庆朱红——寥寥数语,写尽了多少祝福与期待!
又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里捎带了春联:祝枝山凭那一点巧想几笔好字赚了多少银子?文征明就因为一点怒气坑苦了多少达官贵人;解缙的解颐妙语秀逗了圣颜也冰释了天下文化——春联一唱天下白,更在今日与今时.
中华的国风萃取了春联以为神,中华的土魂蒸馏了春联以为韵.洋洋洒洒的春联文化,足迹遍踏大江南北,舞出了盛唐丽宋以及元明清今的华彩,明亮了散文小说以及诗词歌赋的容颜.笔写千秋的老者捧起它如同垂髫稚齿,言通四海的侨胞捧起它有似相思少年.
祖国的情怀许就是一纸春联所能寄托的——大年初一,不是所有的中国人在华夏大地上大朵快颐,然而海外的游子却依然能在年夜饺子外找到心灵的平衡点——那便是因了春联.”

回答2:

二零一零年的时候,我只有八岁,是一个乳臭味干的毛孩子,一切事情都会让我感到新奇无比,扑哧一声就笑了起来。
那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爷爷采购了一些对联和鞭炮。他说:“鞭炮等过几天再放。现在的重要任务是——我们一起贴对联,好不好呀?”
我一听,就举起手喊道:“我也贴!可是这些红色的纸怎么贴呀?”
大人们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用眼睛撇撇我:“不会贴就不要贴了嘛,在一边看我们贴吧!”
我努努嘴:“不嘛不嘛,这不公平!”
爷爷笑了笑,拿起一张对联给我示范了起来:“看,就是这样贴!你要不试试,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认真地看爷爷贴了一张,倔强地说:“那我试试,人总要有个第一次!”
我拿起一张“抬头见喜”,问爷爷:“贴在哪里好呢?”
爷爷拉我来到了后窑,指了指炕边的墙上,对我说:“来,就在这儿吧!我们先走了,你慢慢贴。”
我仔细一瞧,炕上还有个人在睡觉呢!“会是谁呢?”我思索着,“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他却睡得这么香!”我快步走上前,拉了拉被子,想看清这人的庐山真面目。我看清了他的脸,不禁大吃一惊——怎么会是妈妈!
我没有叫醒妈妈,因为她白天收拾家收拾得累了,不贴对联也是情理之中。
我蹑手蹑脚地拿着那张“抬头见喜”,贴在了妈妈身后的墙上。但是,妈妈还是醒来了。她撇了我一眼,笑了笑,又沉沉地睡着了。
我轻轻地贴上那张“抬头见喜”,穿上鞋子走了出去。啊,妈妈看起来真的是累了,她,劳累了一天又被我吵醒了。
后来妈妈醒来了,我就骄傲地指着那张“抬头见喜”对她说:“妈妈,你看呀,我会贴对联啦!”妈妈笑了:“好,你贴的真好啊!”
又快过年了,我对爷爷说:“要么今年买红纸,对联咱们自己写。”
爷爷说:“好啊,那我就买红纸写喽!可是如果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那怎么办?”
我说:“查资料!”
爷爷十分高兴:“好啊,你今年也和我们一起贴吧!”
我点点头:“我还想贴抬头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