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味连、雅连和运连。除此之外,还有土黄连、野生黄连。其中,味连的种植面积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等地。而且味连的产量占黄连总产量的90%以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叶柄长5-12cm。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扩展资料:
栽后2~3日内应施一次追肥,用稀薄猪粪水或菜饼水,也可每亩用细碎堆肥或厩肥1000千克左右撤施。这次肥料称“刀口肥”,能使连苗成活后生长迅速。栽种当年9~10月,第二、三、四、五年春季5月采种后和第二、三、四年秋季9~10月,应各施追肥1次,共8次。
春季追肥每亩用人畜粪水1000千克和过磷酸钙20~30千克,与细土或细堆肥拌匀撒施,施后以细竹枝把附在叶片上的肥料扫落。秋季迫肥以农家厩肥为主,兼用火灰、油饼等肥料;肥料应充分腐熟弄细,撤施畦面,厚约1厘米,每次每亩用量1500~2000千克;
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质土或土杂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应逐年增加。干肥在施用时应从低处向高处撒施,以免肥料滚落成堆或盖住叶子,在斜坡上部和畦边易受雨水冲刷处,肥力差,应多施一些。
黄连的根茎向上生长,每年形成茎节,为了提高产量,第二、三、四年秋季追肥后还应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质土弄细后撤在畦上。第二、三年撒约1厘米厚,称为“上花泥”;第四年撤约1.5厘米厚,称为“上饱泥”。培土须均匀,且不能过厚,否则根茎桥梗长,降低品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连
黄连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味连、雅连和运连。除此之外,还有土黄连、野生黄连。其中,味连的种植面积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等地。而且味连的产量占黄连总产量的90%以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
扩展资料:
黄连的种植需选种、育苗、移栽等过程。一般育苗2年后移栽,春、夏、秋季均可移栽,栽后前3年,应及时补苗、除草。移栽3~4年的黄连,每年除草3或4次。从第2年起,除留种植株外,均应及时摘除花苔。在种植栽培过程中,要根据种植年限和植物的生长要求,调整荫棚的郁蔽度。
黄连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味连、雅连和运连。除此之外,还有土黄连、野生黄连。其中,味连的种植面积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北、四川等地。而且味连的产量占黄连总产量的90%以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
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野生或有时栽培。
栽种时期
每年有3个时期可以栽种:第一时期在2~3月雪化后,黄连新叶未长出前,栽后成活率高,移栽后不久即发新叶,长新根,生长良好,入伏后,死苗少,是比较好的栽连时间,群众称为“栽老叶子”。
第二个时期是在5~6月,此时新叶已经长成,秧苗较大,栽后成活率高,生长亦好,群众称为“栽登苗”。但不宜迟过7月,因7月气温高,栽后死苗多,脱窝严重,生长亦差。
第三个时期在9~10月,栽后不久即进入霜期,扎根未稳,就遇冬春冰冻,易受冰冻拔苗,成活率低,在低暖无冰冻地区,才在此时栽种。
黄连有味连、雅连、云连之分。其中味连(又称鸡爪连)的栽培面积最大,是黄连的主要商品品种,约占整个黄连销量的90%以上。味连主要分布在湖北西部、四川(现为重庆)东部及陕西南部一带。湖北利川和重庆石柱两县市在全国均有“黄连之乡”的美誉,也都先后获得国家颁发的黄连原产地域保护及黄连GAP认证证书。尽管湖北利川与重庆石柱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省市,而实际上两县市仅仅相距100公里左右,而两县市真正盛产黄连的地域事实上都处在同一山脉(齐跃山)的东西两侧约100公里范围内的相邻几个乡镇以及临近的恩施、咸丰、建始、巴东县(市)等海拔1200-1600米的二高山地区。仅利川和石柱两县市的味连栽培面积就达6万亩之多,约占全国黄连总面积的60%以上,加上临近几个县市的面积,事实上仅湖北省的恩施自治州及重庆石柱的黄连产量约占全国商品黄连总量的80%以上;而雅连主产于四川省的洪雅县、雅安市一带,故称雅连,目前的栽培面积较小,基本上是以野生为主,所以其商品供应量很少;而云连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其特征是多为单枝状,过桥过长,现市场供应量也较少。中国药典规定上述三种黄连均可作为黄连使用。
黄连是生长期较长的药用植物,一般要栽培五年后才能起挖(赶行情时三年也可起挖,但产量较低,其标准的生长周期应为五年),黄连最适宜的采收期是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一般亩产量为100-200㎏(黄连产量受生长年限及栽培技术的不同影响,其产量差异较大),其历史最低价为16元/㎏(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各大药市供应价),生产成本在20-30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