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120名清朝幼童赴美留学的前前后后
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
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其中50多人进入哈佛、
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
天佑即是其中一位。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
时,遭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
晚清民初的历史舞台上,从此出现了“留美幼童”的身影。他们
有的在中法海战、中日海战中为国捐躯;有的成为中国铁路、电报、
矿山事业的开创者;有的成为清朝大臣;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
也出自他们中间……
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
两句话,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因为“古今未有”
,所以这一计划的决定,采取了极其郑重的方式:1871年8月5日,先
由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向同治皇帝(实际上是向垂帘听政的慈禧、慈
安两位皇太后)会奏;太后批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总理衙门和
曾国藩、李鸿章对奏稿进行商议修订,9月5日,再将“议奏”呈太后;
9月9日,获得批准办理的圣旨。
在奏折里,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评价外国的科学技术:西洋军事
实力的背后,有地理、数学、天文、制造等多种知识;他们重视引入
外国的先进技术,把学有所成的“游学”者请到学校,教授各门科学;
他们把陆军和海军的建设看做“身心性命”……今天我们中国要仿效
他们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是应当选拔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努力
钻研,以实现皇上逐步自强的夙愿……
他们的规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
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
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奏折对幼童留美的具体事宜做了规定: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
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幼
童入学之初,读什么书,学什么专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每四
个月检查一次,年终汇总报告。
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正委员,留
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闳为副委员。后来,开放的容闳与保守的陈兰
彬及其继任吴子登之间产生矛盾,最终导致留学计划的夭折。
惊涛三万二千里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起程赴美。前后四批,共1
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三万二千里,横渡太平洋去
美国的。有一个叫祁兆熙的人,是奉命护送第三批“留美幼童”的小
官。他留下了一部《游美洲日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多世纪前
的跨海旅途。
在上海登船的头天晚上,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洋泾浜一带的“自来
火灯”(煤气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快乐至极。启程时天蒙
蒙亮,他们兴冲冲早起,观看轮船驶出吴淞口。
午后天气变坏了,“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者呕吐大作,
俱睡而不能起。”风浪一起,舱间便“多啼哭声,不得安睡”。
幼童的适应性也强。经过十数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
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
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
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
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孩子们温习“西书”。开始,
幼童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精光。但
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祁兆熙记述的食物
有牛肉、羊肉、鱼、甜咸皆有的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他曾
“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一天,
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
送回原处。不仅如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诫他们说:“用
了船上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只有
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你们给我记住!”
30天航行终于结束,在旧金山上岸之前,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
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
缎靴”。
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
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旧金山报道:
昨天到达的30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
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3位满清官
吏阶层的监护人和他们同行。中国政府拨出100万美元作为他们的教
育经费。中国政府计划每年选派30名学生前往这个国家。
新大陆让幼童睁大了双眼。最让幼童感兴趣的莫过于“火车”。
要问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火车时代”无疑是最好
的概括。第一批幼童抵达美国时,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修筑了横跨大
陆的火车干线。十几年前还处在田园牧歌时代的土地,一夜之间从东
到西冒起了滚滚浓烟。
“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是康涅狄格河畔的Springfi
eld,中国人给了这座城市一个清新的名字:“春田”。大作家马克
·吐温一家居住在此。不但他的两个女儿日后成为留美幼童的同学,
作家自己,也与留学事务局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让这批年纪尚小的
中国幼童尽快学习语言,并得到家庭的关怀,在容闳的积极奔走下,
康州当局决定,将幼童三五一组,分散到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国人家中。
消息传出,愿意接受中国幼童的美国家庭踊跃报名。当第一批幼
童到达时,已有122个家庭表达了意愿。
对幸运地获得批准的“Host Family”(负责接待的家庭),康
州教育局局长诺索布专门写了一封信。他要求家长们掌握孩子的作息
时间,孩子们还很幼小,在慈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注意道德培养,
注意中文的温习。他还特别提到了幼童的健康:
要让中国学生知道卫生之道,要让他们经常洗澡。遇到天气有变,
必须躲避风寒,尤其在出汗后要特别谨慎,以免发生意外!
大学生
有多少“留美幼童”曾经考入美国的大学?他们曾进入哪些大学?
当我们开始追寻这一历史时,有关的资料不够翔实和确切。虽然仍有
空白和疑点,我们的调查还是向前推进了一步—————查明至少有
50名“留美幼童”进入大学。
有22位幼童进入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他们是:詹天佑、欧阳庚、
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
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
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魁。
容揆和谭耀勋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后,留在美国完
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
读完了耶鲁。
在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的“留美幼童”有:邝咏钟、
方伯梁、邝贤俦、薛有福、邝景扬、邓士聪、杨兆楠等人。
在哈佛大学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中国“留美幼童”丁崇吉的入学
登记卡。
3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唐绍仪、周寿臣、吴仰曾。
5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吴应科、吴
敬荣、苏锐钊、罗国瑞、潘铭钟。潘铭钟15岁就进入大学,被称为“
天才少年”,却因过度刻苦,在入校一年后病逝。我们在哈特福德看
到了潘铭钟的墓,草丛中,小小的墓碑已经开裂……
可以肯定,这决不是“留美幼童”进入大学的完整记录。
马克·吐温和格兰特的斡旋
李鸿章原计划把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但当若干幼
童从美国的高中毕业,准备到大学读书时,美国政府却没有接受中国
政府的请求。他们允许日本学生在军校学习,却未给中国幼童同样的
权利。同时,美国西海岸出现了“排华”浪潮,给中美关系蒙上了阴
影。
在容闳和陈兰彬、吴子登为留学生的洋化问题发生争执的情况下,
皇帝此时也在一份奏折上批示,要求对留洋事务局严加整顿。在这种
形势下,李鸿章感觉到出洋留学事务局大势已去。1881年2月20日他
在给陈兰彬的电报中说,“如真无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费”。但几
天后他接到美国的大学校长和前总统格兰特的两封来信,又对“裁撤”
深深犹豫了。
容闳感到吴子登威胁留学事务局生存时,立刻向密友、当地教堂
牧师推切尔求助。推切尔首先联络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联名
致信清廷的总理衙门。
推切尔牧师和他的好友马克·吐温还决定到纽约见前总统格兰特
先生,请求他的帮助。
马克·吐温描绘过那天的情景:过程很有趣。推切尔整夜未合眼,
准备见格兰特时的铿锵有力的措辞、无可辩驳的事实,并且将它们烂
熟于心,所有的努力不过是要请求格兰特在一份给中国总督大人李鸿
章的请愿书上签上名字。结果是,推切尔还没有正式开始他的宣讲,
格兰特立刻表态,“我会给总督大人写一封信,单独写一封,给他施
加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我很了解他,我的话对他会有分量的。我立刻
就写。”转眼间,推切尔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成了零。就好像他来向人
借1美元,在他还莫名其妙的时候,人家给了他1000美元。
1881年2月24日,李鸿章致电陈兰彬:格兰特来函,幼童在美颇
有进益,如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
为可惜。
李鸿章是久经政治风浪的圆滑老臣,在信中,他没有挺身保护容
闳,而是说,多年来,容闳偏重西学,使幼童中学荒疏,他曾一再去
信诫勉。又说,学生大半出生于广东,幼年出洋,沾染洋习在所难免;
吴子登绳之过严,导致冲突,以至于要“全撤”,未免近于固执。他
说,容闳不愿裁撤,是意料中的;陈兰彬坚持全裁,也不是没有原因。
倒是吴子登后来提出的是“半撤半留”的办法值得考虑。李鸿章的意
见:进入大学的学生应当继续读完,其余学生中选择聪颖可成才者酌
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留学事务局的人员可酌裁省费。由于当时已
有近60名幼童进入大学,加上“酌留若干”,这一方案,真正撤回的
只是少数。李鸿章的苦心,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他没有想到,总理衙门正好借题发挥,称李鸿章有“不撤
而撤之意”,向皇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
袁世凯与"留美幼童"
1901年11月,弥留之际的李鸿章在病榻上口述遗嘱,称“环顾宇
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力保袁世凯继任。42岁的袁世凯接过李
鸿章的衣钵,顺理成章地起用李鸿章栽培的这一批留洋人才。
袁世凯在天津大展他的“新政”宏图,一批“留美幼童”聚集天
津。
1901年底,唐绍仪出任津海关道,一直到1904年。在极其复杂的
环境下,他参与了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被占的天津,处理涉外事务以
及督察税务、清理金融等工作。在天津,他还创办了电报学堂,招收
15岁左右的“幼童”前来学习。
唐绍仪的继任者是梁敦彦。当年从美国回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
使他成为张之洞的译电员,得到张之洞赏识,被升为“江汉关道”,
1904年改任津海关道。不久,又兼任京奉铁路总办。
曾就读美国斯蒂芬工学院的梁如浩,曾和唐绍仪一同去朝鲜海关,
后同在袁世凯幕府。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后,梁如浩担任北宁铁路总
办和牛庄海关道,然后,他又接替梁敦彦任津海关道。他的继任还是
“留美幼童”,曾就读耶鲁大学的蔡绍基。
蔡绍基曾在维新时期参加天津中西学堂的创办。1903年4月,天
津中西学堂改为北洋大学,蔡绍基先为帮办,后为总办,他是“留美
幼童”中出现的第一位大学校长。
曾担任“镇远”舰枪炮大副的曹嘉祥,被袁世凯任命为天津巡警
道,成为中国新式警察的创办人之一,因他的努力,“新政”时期的
“北洋警政”闻名全国。
袁世凯权倾一时,就任直隶总督不久,他就被清廷任命为督办铁
路大臣、督办商务大臣和督办电政大臣,铁路、电信等要害部门都在
他的管辖之下。一时间,一批学习铁路、电报的“留美幼童”成为袁
世凯的骨干力量,其中有詹天佑
1.北京是我国最大的_____ 恐龙化石自然博物馆
2.北京的地势特点_______ 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