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地理全部复习重点

2024-12-14 21:24: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地理
1、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 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19、 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欧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第一种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输出国,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6、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27、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8、 白种人的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黄种人的皮肤呈淡黄色或棕黑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29、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名国的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0、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

生物
1、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分类:(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3、生物圈: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主要有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6、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其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7、食物链和食物网:
(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这是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贮存在植物体中,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逐步消耗。即能量在能量流中逐渐减少,不可以循环。物质流也是逐渐减少的,但它可以循环。
(4)生物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但是生态系统的这个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超出这个限度后生态系统就会面临崩溃。
8、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分、空气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真菌、细菌: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物质。
9、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10、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域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
1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2、练习使用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走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试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空。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把所有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看见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一只眼像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在略为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1)显微镜观察到的影像是放大、倒立的实象。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3)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形态结构越清晰。
(4)异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目镜、物镜、玻片标本。
13、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调取少量的材料制成。
14、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方法:
(1)用洁净是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到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15、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是最外层一层透明的薄壁,起保护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膜,非常薄。
细胞核:植物细胞有一个近似球形。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中物质,在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细胞质内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细胞壁,液泡)
16、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
(1)用洁净是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0.9%)。
(3)用消毒的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4)把牙签上的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是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6)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17、动物细胞模式图,植物细胞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8、细胞中有哪些物质: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细胞在生活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
19、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0、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作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相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
21、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DNA分子很长,它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22、细胞通过分裂产成新细胞: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但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23、细胞分裂过程与染色体变化:细胞核由许多染色体组成,在细胞不分裂的时候,染色体呈丝状,分散在细胞核中,称染色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凝聚成染色体,成棒状,分到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相同,保证新细胞的遗传物质与原细胞一样。
24、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是细胞群叫组织。
动物的基本组织包括: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分布在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内表面。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分布在神经系统。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25、人体内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26、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营养)花、果实、种子(发育)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27、单细胞生物:身体只要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草履虫。
28、观察草履虫实验方法步骤:
(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这里氧气多,草履虫聚集的多)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
(2)盖上盖玻片观察其运动,如果运动过快,可以先在载玻片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再盖上盖玻片。
29、探究食盐对草履虫的影响。
(1)用滴管从草履虫培养液表层吸取少两草履虫培养液。
(2)在载玻片两侧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
(3)用滴管在两滴培养液之间划一下,使二者连通起来。
(4)将食盐放在载玻片上草履虫培养液一端,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30、赤潮:海水受污染导致富营养化,在一定条件下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海水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叫赤潮。
31、水华:因为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在淡水中形成的腥味泡沫状漂浮物的现象叫水华。

33、病毒的种类: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而且比细胞小的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他们的大小。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球形、杆形、多面体形、蝌蚪形。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他们寄生的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如流感病毒。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34、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病毒的结构很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35、生物体结果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的。其基本内容是:
① 细胞是有机体,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 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③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④ 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