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明城墙是几几年至几几年修建完成,历时多少年?

2024-11-25 20:36:5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

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现在通称的“南京城墙”一般特指其中的内城城墙。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5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

布局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规划内城部局,内外城墙又与天体赤道、黄道二十八宿作对应,有朝有廷有市,并非较简单的前朝后市布局。

民间传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研究认为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最新认为: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

由于解放门西端存在一段两百余米废置的城墙,即赘城,讹称为台城。中国学界因此普遍认为内城整体布局有过变更,指内城北部是城墙建筑过程中,因军事或地理原因而进行的扩建。是为将南京城北部的山脉,特别是长江江防制高点——狮子山囊括在内城中,而做出的改动。

亦有学者不认同“内城北扩说”,杨国庆推测,原以金川河为护城河的北部城墙东移,改以玄武湖为护城河,由此形成赘城。他/她推测若以金川河为护城河,内城整体形状还是南斗星与北斗星的聚合。

扩展资料:

文物价值

南京明城墙在城墙的结构、瓮城的创新、护城河水源的利用、水关涵闸及桥梁的设计建造等诸多方面,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心血筑成的一座丰碑。

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城垣史上最大的一座砖城,也是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真实性最好的砖石构造城市城墙,其筑城技术也达到了中国筑城史上的巅峰,是东亚筑城技术的典范。南京明城墙被誉为“高坚甲于天下”,有着杰出的军事防御功能,也是中国明清时期千余座城市城墙所效仿的对象。

南京明城墙是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对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南京皇城与宫城所形成的布局,在继承中国传统的营建皇宫技法的基础上,利用建筑语言体现和强化皇权思想,并形成明清两代的宫阙制度,对明中都(凤阳)与北京城的皇宫营建,产生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京明城墙

回答2:

朱元璋攻入南京,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间进行大规模改建。历时二十年,建成南京历史上最具规模的城墙。其后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来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为各种原因,拆除了部分城墙。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护城墙的通告,1988年1月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多年来,南京市政府与民间机构一直致力于南京城墙的恢复与保护工作。
南京明城墙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巴黎城长29.5公里)。

明城墙的建造思想
据《明史》记载,公元1356年,朱元璋召见隐居老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欣而采纳并实施。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
但是,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尽管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仅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的。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为10至20公斤。由于城砖来自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有粘土、沙土、高岭土等等)。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明城墙所用如此巨量的城墙,究竟依靠哪些区域烧制单位提供?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不详,近几十年来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对城砖铭文孜孜不倦的考证、补定,才有了一份目前尚未完全统计精确的资料:南京明城墙所用城砖,分别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地区,其中包括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的府、州、县,以及军队卫、所和工部营缮司等近200个单位承担组织人力制坯、烧造。

为确保建造南京京师城墙的城砖烧造质量,朝廷要求各地生产的城墙砖上烧制出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5至6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制砖人的责任,甚至杀头。这种严酷的“责任制”,却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

南京城砖铭文的书写,大体可分“书斋式”与“民间式”两类。前者属官府内的官吏文人、乡间秀才,其字体流畅工整,点、撇、勾、捺极具文人气息;后者属于粗通文墨、甚至没用笔写过字的工匠,当砖坯出模后,只是拣了身边的一根小树枝,在砖的一侧小心翼翼留下所在县、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体上透出几许村野之气。城砖铭文的字体,篆、隶、魏、楷、行各体皆备,蕴含着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种书体最具神韵,在中国书法字典上也难找到它的归属,却一笔一划不扭不颤,那是来自民间的书法艺术。从铭文技法上,又可分为模印、刻划、书写三种形式。其中,铭文的双线模印由于字体的笔划较细,故对制砖泥土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明城墙的墙砖上还发现了当时明代字典上查不到的简化字,如“邓”、“刘”等等。

回答3: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