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场的主要特性是以标本的颜色及透射率为基础,标本通常需要染色才便于观察,当然缩小光阑或者上下聚光器也可以。 明场是一切其他光学显微镜的基础。暗场是根据丁达尔效应原理设计的一种在黑暗背景条件下观察呗检测物的方法,一般条件下,人们无法看到室内的灰尘,这是因为灰尘颗粒手强光直射及绕射等因素干扰 但是如果在室内黑暗的条件下,让光线通过窗口,我们就容易看到,这是因为光反射或者衍射的时候,微尘颗粒似乎增大了体积。暗场就是采用特殊方法不让直射光进入物镜的镜头而是先让直射光经过暗视野聚光镜后改变途径,使其斜向射入被测物体,表面产生反射或者衍射光进入物镜形成印衬在黑暗背景下的明亮图像
明场是光源通过物镜或聚光镜直接直接照射样品产生反射或透射。【点击了解产品详情】
暗场就是采用特殊方法不让直射光进入物镜的镜头而是先让直射光经过暗视野聚光镜后改变途径,使其斜向射入被测物体,表面产生反射或者衍射光进入物镜形成印衬在黑暗背景下的明亮图像。
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自2001年起,公司陆续与蔡司(ZEISS)签订了材料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中国区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负责蔡司材料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系列产品、相关设备和附件在中国地区的销售、服务与技术咨询业务。
放大系统 是影响显微镜用途和质量的关键。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金相显微镜显微镜的放大率为:
M显=L/f物×250/f目=M显×M目 式中[m1] M显——表示显微镜放大率;[m2] M物、[m3]M目 和[f2]f物、[f1]f目 分别表示物镜和目镜的放大率和焦距;L为光学镜筒长度;250为明视距离。长度单位皆为mm。
分辨率和象差 透镜的分辨率和象差缺陷的校正程度是衡量显微镜质量的重要标志。在金相技术中分辨率指的是物镜对目的物的最小分辨距离。由于光的衍射现象,物镜的最小分辨距离是有限的。德国人阿贝(Abb)对最小分辨距离()提出了以下公式
d=λ/2nsinφ式中[kg2][kg2]为光源波长; n为样品和物镜间介质的折射系数(空气;=1;松节油:=1.5);φ为物镜的孔径角之半。
从上式可知,分辨率随着和的增加而提高。由于可见光的波长[kg2][kg2]在4000~7000之间。在[kg2][kg2]角接近于90的最有利的情况下,分辨距离也不会比[kg2]0.2m[kg2]更高。因此,小于[kg2]0.2m[kg2]的显微组织,必须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见),而尺度介于[kg2]0.2~500m[kg2]之间的组织形貌、分布、晶粒度的变化,以及滑移带的厚度和间隔等,都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这对于分析合金性能、了解冶金过程、进行冶金产品质量控制及零部件失效分析等,都有重要作用。
象差的校正程度,也是影响成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低倍情况下,象差主要通过物镜进行校正,在高倍情况下,则需要目镜和物镜配合校正。透镜的象差主要有七种,其中对单色光的五种是球面象差、彗星象差、象散性、象场弯曲和畸变。对复色光有纵向色差和横向色差两种。早期的显微镜主要着眼于色差和部分球面象差的校正,根据校正的程度而有消色差和复消色差物镜。近期的金相显微镜,对象场弯曲和畸变等象差,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物镜和目镜经过这些象差校正后,不仅图象清晰,并可在较大的范围内保持其平面性,这对金相显微照相尤为重要。因而现已广泛采用平场消色差物镜、平场复消色差物镜以及广视场目镜等。上述象差校正程度,都分别以镜头类型的形式标志在物镜和目镜上。
光源 最早的金相显微镜,采用一般的白炽灯泡照明,以后为了提高亮度及照明效果,出现了低压钨丝灯、碳弧灯、氙灯、卤素灯、水银灯等。有些特殊性能的显微镜需要单色光源,钠光灯、铊灯能发出单色光。
照明方式金相显微镜与生物显微镜不同,它不是用透射光,而是采用反射光成像,因而必须有一套特殊的附加照明系统,也就是垂直照明装置。1872年兰(V.vonLang)创造出这种装置,并制成了第一台金相显微镜。原始的金相显微镜只有明场照明,以后发展用斜光照明以提高某些组织的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