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不想迭遭挫败。这天,曹操看到厨房送来的鸡汤,觉得目前的战局很像啃鸡肋骨,丢掉舍不得,要吃没什么肉。此时,大将夏侯敦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而答:“鸡肋!鸡肋!”行军主簿杨修听到这一口令,随即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敦惊问何故,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将要退兵。鸡肋,是要吃无肉,丢掉可惜。现在的战局也正是这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不如早归。我料定魏王来日必要班师,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敦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也收拾起来。曹操知道后大怒,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杨修之才体现的七个方面和曹操每次恃才 放旷的态度 1、 阔门事件:曹操曾叫人建造花园,他 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 活”字,杨修看了,即明其意,竟不问曹 操,擅自命人反门修窄。曹操的态度(虽 表面称好而心底却对修很忌讳) 2、 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 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 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体力这样做,他答 :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 违反?曹操的态度(虽笑心底却很忌妒修 ) 3、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 ,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更杀了一 个近侍后假意痛哭,好杀一儆百,杨修知 曹操心中所想,便恃才说出曹不是梦中杀 人,而近侍才是在梦中死得不明不白而巳 。曹操是厌恶杨修 4、 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 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 用大簏藏了吴质,杨修得知,告诉曹操。 曹认为是修想陷害曹丕,更加厌恶杨修 5、 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能,便叫 他们出城门,欲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 修教曹植,如有人敢挡,便斩杀他,曹植 虽然成功,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便不喜 欢曹植。 6、 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 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 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怀疑,后知 ,更厌恶杨修,并有了杀杨修的想法。 7、 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 鸡肋],杨修却道出[鸡肋]的真正意义,叫 士兵们收拾行李,准备班师,曹知,借乱 军之罪杀了杨修,可怜杨修最终因为过份 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招致杀身之祸。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 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 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 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 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 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 ,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 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 。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 才华。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 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 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 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 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 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 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 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 ;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 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这 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 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 吾三十里也。"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 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 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 ,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 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 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 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 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 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 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 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 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 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思,曹操 既嫉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边终 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个堂堂正正的罪 名把他杀掉。这⼤概是许多⼈的共同看法 。 ⼆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的聪 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闻“鸡肋”就⾃ 动收拾⾏装,并煽动其他⼈也作归计,因 此,他的被杀是咎由⾃取。明代李贽点评 《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 明⽽好露者,皆⾜以杀其⾝也。”即有此意 。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曹丕和曹植 争夺接班的⽃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 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后接班⼈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 他的。
杨修是有才的,就连祢衡这样的狂徒都对他赞誉有加,不过他恃才放旷,先是分食曹操的酥,只因解字“一盒”一人一口,曹操在门上题了活字他又知道曹操嫌门太阔,这些都是小事,曹操至多笑笑而已,这厮真爱现。不过后来干预到曹操的家事,而且是身后立嗣的大事,这就是个问题了。如果他不帮曹植,说不定曹植就顺理成章的继承王位了,正因他的参与,才激怒了曹操,你觉得他好,我偏不立他。杨修也自知命不久矣,终于一次在接到曹操的口令后,故态复萌,身首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