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似乎已成必然之势。它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从这些方面说,它同我们老师平时所用的传统教具(如粉笔、小黑板、挂图等)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也正是有了这些优点,多媒体课件十分受人欢迎。不管是平时的授课,还是在公开课和各类教学大比武,很多老师都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上课的效果。用这些老师的话来说:在教学当中用上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大教学的密度,加大上课的容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对现代化科技的接受能力,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继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这些好处,我们怎么不用呢?身为一位老师,确切的说是一位语文老师。我也在一些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同时还自己制作一些课件。我承认这些老师的话很有道理,更承认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用上了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开始变得有了生气,学生的学习效果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我也中看到了一些老师因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常说:科学是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大作用,用得不当会伤到自己。因此,可以这么说,语文老师要慎重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那到底该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呢?这个问题,我同不少老师探讨交流过,也听取了不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还查阅一些电脑书籍(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方面的),从中加以总结归纳。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才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这把双刃剑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学生为主体制作完美的课件
我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制作才能符合学生的当前知识结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教师只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教学中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也就有了针对性(不管是自己制作的,还是改用他人的),教学效果也就会好。反之,效果也就会差。如:我在上初一下学期作文课《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因是从网上下载加上高估了学生对于描写这种手法的运用,课堂效果并不好。学生见到一幅图片,都是运用叙述性的语言加以说明。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还有外貌描写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比如出示一个艺术家专心致志全身心的忘我的投入绘画的图片,画面是艺术家的头发因过分的投入都没时间用手捋一下,但学生看不懂。再者学生课堂上边观察、边描写可能时间仓促的原因效果也不好。这堂课结束后,我就和其它的几位老师商量,在运用这个课件的时候,先讲解描写手法,同时在这个课件的前半部分补充一些描写很出色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学生尝试写你身边的老师同学或者朋友,抓住他们的外貌、语言或者典型性的动作等等都可以。结果,这位老师用修改后的课件去上课,学生反映很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因此可以说,我们在用多媒体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多媒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课时因高估学生,学生无法接受而导致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二、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中要起到海上“导航灯”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由于条件优越、信息发达、资源共享我们可以运用以及能够运用得资源很多也很杂比如有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我们教师在运用这些内容时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对于这些庞杂的内容进行筛选,教学效果将会很好。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常说:工具再好,若碰到不会用的人,它还是废物一个。但是,我们平时有不少的老师都过分的依赖课件而忽视自己对学生的导向作用。
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师在讲解《柳叶儿》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当时饥饿是怎样的在威胁着中国人民以及那个年代人们对于食物的一种渴望之情。学生看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为此难过以及感激今天的生活,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在那个年代还很好,不用忙着减肥,还不要像现在这样上课,可以在外面自由的玩耍,吃到没有污染的纯天然的食品,根本就体会不出当时的人们的那种为食物而奔波劳累的情景。因此老师在这当中就应该很好的指导其欣赏影片并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引导,以免不但起不到课外拓展加深理解的作用还走向反面。上个学期我在讲解《“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人公哈尔威船长的理解,我没有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观看《泰坦尼克号》而是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问题观看:比如:一、你觉得片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二、船长为什么要选择与船一同沉入大海?三、船上有那么多的青年男女,可为什么让老人、小孩和妇女先上救生艇逃生呢?(或说为什么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弱者,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在课堂教学中我请计算机老师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对影片的精彩部分进行剪辑,去掉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经过和亲热地场面,这样处理,大大节省了时间,同时使影片能够更好的服务与我们的教材。这部影片很长,从头到尾观看要好几个小时,在我们语文课安排很紧的情况下是不能的,而且由于学生对于影片的内容的理解由于年龄的原因也可能造成偏差,因此我们老师就要发挥导航作用引导其观看,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作用,才能让课件发挥它的魅力和真正作用。如讲《三峡》,在介绍三峡风光时,可以截取录像片《三峡》的片断,这些片断根据需要可反复播放,可根据讲课需要把任何一画面定格。这样学生就直接地欣赏和感受了三峡的美景,同时培养了想象能力。
我们在运用这些视听材料的时候必须适时、恰当、且适合教学目的。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否则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受到影响,而这是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的。
三、教师不可滥用多媒体,防止“双伤”
由于多媒体的方便性、实用性,同时因为其集音像、视听于一体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弥补文字的一些不足,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的魅力,感受到科技、知识的作用。话虽如此,我们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仍要注意度的把握。
1、课件具有形象化、直观性的特点,但是这些太过形象直观的东西会使学生的想象力退化,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字虽然看似枯燥,但融入其中会感受到它的乐趣。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用课件来演示的。尤其是关于对诗歌的意境,画面的理解等。我们不能单纯的把我们的理解制作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会让学生误解老师让他们看的东西是正确的,而自己本身的理解是错误的。时间一久,他们就不敢大胆想像,甚至是懒的去想像。这么一来,想像力就会退化了。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就要制作课件,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的、工作量大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一个好的“交互式”(人和课件可以进行交流)课件,需要很多人共同来完成。老师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然后根据上课的设想来制作,当然由于我们这些老师毕竟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做的时候还要经常去请教那些些专业的工程人员,再由这些工程人员根据我们的设想利用电脑等科技手段帮助我们一起把它做出来;课件出来以后,我们在上课期间在实践检验,发现不足的再加以改进,最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漂亮的课件。
对于我们大多数的老师来说这不但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应该说困难重重。然而有的老师说: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用多媒体课件来上课,怎么办呢?没关系,我可以到网上下载别人制作的课件。这种方法是不错,可有一些老师因课件使用的太过频繁,课又上得紧,对下载的课件往往不加选择修改就用于自己的教学。要知道,别人的东西再好,总不会跟自己上课的思路完全一致。何况学生情况也不一样。不加以选择,不加修改的使用,学生就会被你和你下载的课件“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性。若如此,这节课也就变成了教师在演示课件了。教师因整天忙着作课件对于教材的内容的理解可能就会不到位,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可而止;防止过犹不及。
四、制作的课件勿追求花哨
什么是“花哨”呢?“花哨”就是过分注重课件的“感官性和刺激性”。不少的教师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喜欢添加许多的音响效果和一些动漫,如爆炸声、人的怪动作等等。我们知道,适当用点音响效果,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用多了会如何呢?当然是有大半时间在欣赏这种效果了。有一次,我在课件中多了一些效果,遭到一些老师的批评。他们听课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听课效果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大都投放在欣赏那些图片及听优美的声音了,从而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他们的看法是:少用一点效果,背景简单一点。之后,我们特意对多媒体上课出现效果不理想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把课件做成什么样的?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语文老师要认识到“吸引学生的不是课件,而是教学的内容,不可滥用感官刺激的东西”。从那之后,我就采取了简单实用的方法来做课件,这样的课件用于教学,效果比之前好了不少。
因此,走出“花哨”误区,合理的利用课件也是我们语文老师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以上几点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来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希望我的这几点体会能对大家能有所帮助,能让大家充分展示多媒体的魅力,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一言以蔽之,我们语文老师在课件制作使用上一定要慎重,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