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一诗所发的忧思,其内涵是如何深化的

2024-12-31 09:34:4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 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这篇赋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写景虽然不是此赋的主体,但作者仍精心结撰,使之变化灵动,对于抒情起到陪衬、辅佐的作用;如果离开那些恰到好处、与上述情感抒发相映相生的景物描写文字,这篇抒情小赋将大为逊色。魏晋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登楼赋》以抒情为中心铺采,在作者笔下,眼前景物均自然地随着感情的波澜而起伏变化。文章条理井然,用笔省净。扬雄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继承了丽以则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笔法创作出的抒情名篇。它代表了魏晋抒情小赋的最高成就。

内容述评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和命运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人的觉醒”。作家关注自己的生存处境,于是发出了“怀才不遇”这样一种时代的典型音调。作为文中的首唱,大概要算王粲的《登楼赋》了。
王粲在赋中抒发的苦闷和怨愤,表达出了封建社会中身处困境但心志甚高的文人的共同感受,故颇能激起历代有志者的强烈共鸣。“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李商隐《安定城楼》)王粲登楼,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这是一篇抒情小赋,他以作者个人的情绪感受作为表现的主体。此赋的成功,首先就在于其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性。
赋的起首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一个“忧”字,奠定抒情基调,并通贯全篇,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下面全文可分成三段。第一段写登临所见,与写景之中透露了些许“忧思”的信息;第二段,开头四句集中写作者胸中“忧思”既深且广:遭逢乱世堪忧,羁于客地堪忧,飘零日久堪忧……而这种由社会动乱和自身遭遇相互纠结盘郁而成的“忧思”,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孰忧思之可任”)的程度。于是乡国之思自然涌出,襟怀大开,忧思之情倾心尽吐。下面笔势顺转,以折进之法,写山高水长之远景,藉古人古事,书穷达不变之乡情。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第三段,对思乡之情作深一步的开掘,揭示了“忧思”的深层政治内涵。作者盼望黄河水清,王道一平,可以驰骋才力,实现抱负;原来他的“忧思”绝非关乎一己的乡土私情,而是一种无法实现经邦治国理想的苦闷和怨愤。“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建安文学的内在力量就在这里。王粲蛰居荆州一隅,因所托非人而宏图难展,不免感慨丛生,愁肠百结。“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恻”,便是愤懑郁积的内心情怀的直接表露。在赋的结尾部分,作者遥顾开头,以“循阶除而下降兮”,呼应“登兹楼以四望兮”,以“气交愤于胸臆”,呼应“聊暇日以销忧”。作者本为销忧而登楼,谁知登楼销愁愁更愁!终篇之际,作者在浓重的使人压抑的悲愁气氛中,将一个夜半不寐、辗转反侧的自我抒情形象突现在读者面前,就像一幅占满整个画面的大特写,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让我们至今掩卷而思,尚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内心起伏震荡的感情波澜。

艺术欣赏
写景虽然不是此赋的主体,但作者仍精心结撰,使之变化灵动,对于抒情起到陪衬、辅佐的作用;如果离开那些恰到好处、与上述情感抒发相映相生的景物描写文字,这篇抒情小赋将大为逊色。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值得称道的有以下几点。

一、虚实相间
第一段以“四望”二字提起、入题,然后从东南西北写四方所见。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如漳水和沮水,就抓住了这一带水流清澈、河道盘曲蜿蜒的特点,以一个“清”字、一个“曲”加以表现,再冠以“挟”和“倚”两个富于动态感的字眼、传神的点出了麦城城楼与两水相互依存的关系,概括而又生动。这是实写。接着两句:“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则由实转虚,字面上写地理位置,实质上表达了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怀念。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覆国之耻,功成身退,漫游五湖。楚昭王据史载是一位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见《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点明古人遗迹,写景浑然一体,而用意则极深隽,恰暗示了作者未成功业、不遇明君的现实处境。写景一实一虚,使下文抒发的思乡之情,既有具体的环境条件,又显得深沉悠远,耐人寻味。

二、明暗相映

第一段用色明朗的秋景反衬思乡之情。荆州城显敞,川原可赏,地方富庶,历史悠久,诚可以“信美”一词简括之。但想到在这里长期寄人篱下,难展抱负,则荆州之富美,与我又何用!于是远游之客,必生故土之思。文章第三段写景迥异,夕阳西沉,秋风萧瑟,天色惨淡,旷野无人。这一幅色彩昏暗的暮景,与作者因徘徊沉吟而变得愈益难遣的惆怅忧思,显得相得益彰,十分和谐;甚至在这死气沉沉北京上活动着的“求群”之兽,“相鸣”之鸟,也无不对作者离群索居、了无知音的悲哀起了感动兴发的作用。

三、主客相兼

“主客相兼”是指写景与抒情关系的处理。第一、三段中,通过自然景象构成生动画面,来引发主观感情,因而荆州“信美”想到“非吾土”,因暮色的寂寥惨淡而更心意凄怆,这是情随景迁,所写之景偏于客观。第二段写作者凭栏遥望,展现了山高水长之景,但恐怕只是一种虚撰,只是把乡国之思借具体的视觉形象传出,以关山重重来表示家乡暌隔而已。作者因情设景,qi千里于寸径之间,大大加重了感情的分量。这种景物描写显然是偏于主观了。刘勰赞誉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确实,仅凭这《登楼》一赋,王桀就足当建安“七子冠冕”的称号。

1.所登之楼或指当阳城楼,或指荆州城楼。从赋中所写地理环境看,应为麦城城楼。

2.抒发了乡土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是魏晋抒情小赋的名作。

3.《登楼赋》所用的铺叙手法:赋中铺叙登楼所见白天丰饶的原野,傍晚的萧条景象。不枝不蔓,且都适应抒情的需要。前者引出对故乡的怀念,后者强化忧伤情怀。(简)

4.《登楼赋》典故的含义和作用:(1)昔尼父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孔子在陈绝粮。曰:归欤,归欤,借此表示希望返回故乡。(2)“钟仪幽而楚秦兮,庄舄显而越吟。”钟仪被俘,操琴仍演奏祖国-楚国乐曲:庄舄在楚任职,病中呻吟仍是祖国-越国的方言:表示怀念故乡之情始终不变。(3)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侧”:表示徒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徒有修身洁行、怀才立德而不被任用。(简或选)

5.《登楼赋》表现作者积极用世之志的句子是“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惧匏瓜”,意为徒有才能而不被任用:“畏井渫”:意指修身洁行、怀才立德仍不被任用。

6.《登楼赋》运用的手法:铺叙、用典、写景、抒情。

百度百科 登楼赋 :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0086.html?wtp=tt

回答2:

这个是赋,不是诗.
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徘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异乡风光越美好,思乡之情越殷切,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特别深切感人。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日奄日奄、天惨惨、风萧萧,兽狂顾、鸟倦飞,原野阒寂,悄无人声,一片凄清。作者着意渲染寂寞凄凉的气氛,勾勒出一幅魂断城楼图,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怆惨恻,读来令人黯然神伤。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内涵。

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