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钢琴的时候手臂如何自然,放松,不紧张

2024-12-29 19:07: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说起放松,先要了解什么是弹奏上的紧张。基本上分两种:一、生理上的;二、心理上的。
一、心理上的紧张
不论弹奏或演奏都需要一定程度心理精神上的紧张。这时最需要一种全神贯注的兴奋状态,从而充满感情地把乐曲忠实、完整地演奏出来。这里成功的基础:一是技术上对乐曲的练习已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二是对乐曲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心理上处于非常健康的状态。但我们有些时候却在弹(演)奏前或弹(演)奏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有害的心理上的紧张,其原因大致是:(1)技术上没把握;(2)乐曲处理上做不到心中有数;(3)环境上不适应。
1 由于技术上没有把握造成的紧张 如果自己感觉对乐曲没有完全掌握、技术上的难点没有完全克服,或感到对乐曲的风格、表现还无法把握等等,精神上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或手心出汗,或手指发抖,从而影响、破坏了演奏,产生差错;这反过来又会引起心理上的进一步紧张,形成一个不可收拾的恶性循环,最后只有以一塌糊涂而告终。
2 由于演奏时对乐曲处理、表现思路不明确造成的紧张 一首好的乐曲令人百听不厌,这正是弹(演)奏者很好的诠释了作曲家乐曲内容而形成的。如何表现一首乐曲这与演奏者的处理是分不开的。了解作曲家生活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正是处理乐曲的关键所在。然而有的学生拿到一首新的乐曲后,只是一味地把音符弹响,对乐曲的理解只停留在谱面的表情记号上,经过这样机械的练习后,乍一听很熟练,但由于大脑对乐曲的思路、结构不甚明确,只是靠手的惯性往下演奏,一但出错便会造成心理紧张,乐曲中断。即使能完整地弹奏,也如一篇内容空洞的文章,令人听来索然无味。
3 由于对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适应而造成的紧张 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小琴房中弹得不错,而一旦到大教室考试却不行了;有时在同学面前弹得很好,在老师面前又不行了,这些都是由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在小的环境、熟的环境,自己的感觉和突然到一个大的、陌生的环境是很不同的,往往会由于对琴、手指触感、座位、房子大小差别引起的音响上、共鸣上和光线上等等的不习惯,使心情不那么安定而影响到演奏。
二、生理上的紧张
1 由于弹奏的基本姿势不够良好而形成的 很多学生在弹奏速度较快的曲目时,经常感到前臂、手腕肌肉发热、酸疼,这是因为没能正确运用全臂弹奏法,而仅用连接肘部关节的肌肉力量举起和支持住前臂来进行弹奏,使肌肉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肘关节处于固定状态,这样很难使上臂及全身的重量完全送下去,也就很难发出丰满、明亮的音质和音量。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所谓的“职业病”,甚至肌肉损伤无法弹琴。所以,用全臂弹奏是钢琴学生所必须的。最成问题的还在于肌肉是有“记忆力”的,一种形式的肌肉运动一旦经过千百次习惯性的反复,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形成一种后天得来的自然,要想改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已经习惯了只用前臂的力量进行弹奏,要想改过来也是很难的。因此,教师在学生学琴的开始阶段就应以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不走或少走弯路。
2 由于触键后没有立即放松而形成的 当手指抬起触键发出声音后,就应立刻放松,让刚才触键而收缩的肌肉立即恢复原来平静的状态,只保留一点使琴键不致于起来的重量就行了,这样出来的声音是明亮透彻的。
我们在听到有些钢琴学生在弹奏曲目时,所表现出的声音很闷,很死,乐曲全无音乐可言,这就是因为触键后仍然用劲按住琴键,没有使手臂里的肌肉放松下来, 键盘被压得很死,止音器不能完全弹开,从而使琴弦共鸣不良。还有的学生在弹奏快速的练习曲或有技术难度的段落时,越往后越觉得手腕、前臂酸困,弹不动。这是因为第一次下键的紧张还没有消除,又加上弹第二、三个音,造成了紧张的积累,使手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弹奏,就不可能弹好流畅的音群和较难的技术部分, 同时也使肌肉过于疲劳造成损伤。 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很慢的的速度下,先把弹一个音松一下的练习练好。这里可采用肖邦的练习方法,用五个手指分别把E、#F、#G、#A、C五个音同时按下后,再一个个举起来触键,等到各个手指都在这样全部按下去的练习中习惯了以后,再将手指浮起在键面上,作同样的练习。然后再继续两个音松一下,弹三个音松一下,弹四、五、六……音松一下等等。在练习一首新的乐曲时,运用以上肌肉轮换紧张的法则进行慢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慢速弹奏《哈农钢琴练指法》第一条时,大指在弹“DO”音时,主要是用上臂的肌肉轮换收缩和放松,使其在一个十六分音符的时间里紧张地收缩一次,却在三个十六分音符的时间里得到休息。
除了这些自身的紧张之外,乐曲所要求的声音变化也容易引起上述紧张,这时就需要手臂放松来弹。大致分为两类:重手臂式的放松;轻手臂式的放松。(1)重手臂式的放松。当要求声音有力、结实、速度也不太快时,应将手臂上的重量基本都松下来,找这样的感觉可将手拿起来用三指触键,三指的指尖一定要把住键盘,感觉到整个手的重量都集中在三指指尖。(2)轻手臂式的放松。当要求声音明亮、轻快和迅速地跑动的时候,手臂就不能这么重地放在键盘上了,而要将重量收回,使落在手指指头尖的重量由很重到很轻地做各种程度的减少。这时整个手臂由于有肩关节强大的肌肉群块控制住,就可以变得很轻,而且手臂的肌肉也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例如:《肖邦练习曲》NO.2。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教师在布置曲目时要依据学生的程度选择曲目,拔高程度无异于拔苗助长,是非常有害的,要让学生有发挥自己技术水平的余地;其次,从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读谱,放慢练习,绝不能养成大概差不多的习惯。消除求快、贪多、马虎的思想,否则后患无穷。另外,当学生处理、表现好一首乐曲后,不可在考试或演出前拼命练习,因为这样不但大量消耗精力,而且会使感觉麻痹,使真正演奏时失去新鲜感,只需活动一下手指,使其暖和、灵活,处于一种临场前良好的状态。最后,当坐到琴凳上后,绝不要马上就弹,应静下心在把乐曲的结构,处理大概想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开始。在演奏时最好跟着乐曲在内心歌唱,这样可使自己完全投入音乐的意境中,排除杂念的产生,从而保证演奏的圆满成功。

回答2:

现代钢琴教学法介绍 通常我们认为学习钢琴不仅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训练,更需要非常复杂的、正确的技术支持,这种观点不仅家长、学生这样认为,许多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钢琴界就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演奏派别、各种各样的弹奏方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各种教法、派别之间长期的争论不休,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无所适从,跟这个老师学是一种方法,换一个老师又是一种方法,经常是换一个老师就要从头再学,即使不需要从头学,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适应新老师的教法。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接受老师各种各样的技术要求,经常是这么做也不对,那么做也不对;今天出现这个毛病,明天出现那个毛病,这种现象几乎无止境的贯穿了整个学琴的过程。老师也经常被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所困惑,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还有些办法解决问题,而一些年轻教师,往往收效不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问题?难道学琴真的是那么难吗? 目前钢琴技术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法本身的矛盾性和较难实施性上。在弹琴力度和手的放松上、在手型和手臂的协调性上、在各种感情标记演奏法和音乐情感上、在力度和音色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为音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音量的变化体现的,而音量的变化就涉及到在弹琴动作的力量大小,这就是通常提到的"力度"。力度的变化可以造成声音音量大与小和音色"实"与"虚"的变化。而弹琴用力必然会造成肌肉的紧张,于是就提到了"放松"的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我有几个疑问: 1. 关于力度和放松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大多认为在连奏时,弹奏用力后要快速的使肌肉放松下来,只依靠手的重量压住琴键。而在断奏时,手的动作只靠重量下落而不加力量。表面看这种弹奏方法很合理,可实际上,我们在演奏较大型的作品时需要弹奏成千上万的音符,也就是说,手指要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动作。无论我们放松的有多快,肌肉也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从紧张到放松的收缩动作,如果弹奏的速度较慢,放松的时间比紧张的时间长,手指和手臂是可以应付过来的,但是稍难一些的作品,速度都可以达到每秒钟至少6个音以上,也就是说肌肉每秒至少有6个以上的收缩动作。手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保持长久的放松,于是手就出现紧张的现象。因为肌肉的紧张会使手的反应速度和敏感程度下降,手的紧张必然会直接影响弹奏的速度和音乐的色彩,同时由于手的反应能力减弱,会造成音乐表现不能得心应手。如果解决这种问题,不仅要寻求合理的使用力量,而且还要进行大量的放松练习,这样的学习不仅进步很缓慢,而且在整个学琴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学琴变得很艰难。力度必须依靠肌肉的紧张来实现,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弹奏力度和放松的本身就是很矛盾的。而且,这种松紧的调整只是理论上可行,由于人的注意力和心理问题,恰到好处的松紧状态时较难达到的。 2. 关于手型的问题。学琴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手放在琴上,这就涉及到手要以什么形状放在琴上,所以几乎所有的老师在教学的第一步都会提到手型的问题。大多要求手型为:手指勾回来使指尖直对琴键,手指第一支关节在弹奏时要"立住",手心是空的象握一个"鸡蛋"一样,手腕要放平,手掌在弹奏中要起支撑的作用,形成一个由一指和五指支撑起来的"架子"等等。问题是要形成这样的手型,肌肉总需要一定的紧张度的吧?太放松手就没有形状,太紧张就会影响弹琴,所以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怎么才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呢?在实际当中我所见到的学生几乎就没有做到恰到好处的,而且大多数是手型僵硬,弹出的声音非常难听。还有手指第一关节"立住"的问题,一般认为手指站不住会使力量不能传递至指尖,造成声音不够结实。所以当学生出现手指关节立不住时,老师就一再的要求学生必须让手指关节立住。问题是学生的手指第一关节为什么立不住?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当手在放松状态时,手指的第一关节是自然立住的。造成手指立不住的原因有两点:一个可能是手臂的重量压迫造成的,另一个可能是由于手指用力弹琴造成的,那么如果让学生强行把手指立住,就必须另外在手指第一关节加力,是不是会造成在手上更用力?使手更紧张?一方面强调手指立住,一方面又不停的强调手要放松。于是一些学生出现了放松了站不住,站住了不放松的现象。 3. 关于手臂协调性的问题。在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涉及到手臂的协调动作。手臂的协调动作的主要原则是根据乐句的进行手臂也进行重心的移动,根据乐句的内容和音乐的要求,手臂和手腕要相应的做出的各种协调动作,如"落滚"等等。比如乐句是"弱收"的,就要求在弹奏中以手臂带动手腕,向上提起,来形成"弱收"的效果。这些动作多种多样,而且动作比较复杂,是很难用语言来准确形容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都需要老师一个个的、手把手的去传授。问题就是,一方面这种动作很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经常是练了许久老师也不满意,而且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老师之间对动作的要求也不一样。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们素质、性格等等的差别,造成学生多种多样的弹法。实际上,老师对动作是否合格是以声音为标准的,可是学生对声音标准并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使学生不仅声音概念明确又能够把动作做准确呢?如果不去做这些动作,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来弹奏出相同的效果呢?而且复杂的动作,学生做起来容易不协调,在动作都别扭的情况下,音乐又如何表现? 4. 关于感情标记演奏法和真实音乐情感表现的问题。在乐谱上都标有许多感情记号,包括:强、弱、跳音、重音、前后倚音等等。在教学当中,这些标记会有明确的弹奏方法。如跳音要分:手指跳音、手腕跳音、手臂跳音。还有半断奏、跳音、顿音演奏时值的不同等等,很是复杂。问题是作曲家为什么要在乐谱上做这些感情记号?例如渐强记号,如果作曲家是通过这个标记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内容,我们直接弹奏渐强记号是否表达的准确?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弹奏时要注意音乐感受,如果学生在心里已经有了较真实的音乐感受,通过这么复杂的动作还能不能表现出来?如果感情记号是为了表达作曲家的某种情感,通过像把跳音简单的分为三种弹法这种方式,能否就等于还原了真实的情感?由于强弱涉及到触键力度的大小变化,在渐强的过程中,力度必然发生变化,而触键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弹奏的音色。也就是说,在对渐强、渐弱等感情记号的弹奏中,由于触键力度的变化,音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力量越大,声音越紧。遮掩,就造成演奏整体上音色的不统一,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