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解说下

如题
2024-12-19 13:54: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意思是: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注释:

1、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2、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3、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出自孔子《论语·先进篇》里。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扩展资料:

解析:

这善人有两种:

1、一种善人,虽德高,但才智欠缺,乏圣人之质。这类善人,虽然不学习礼乐,不接受教化,也天然能行好事,不会为恶;但由于才智不足,即便认真学习,也难入圣人之室,难企圣人之高度。

2、另一种善人,既向善,还有才智,近于贤人,只是因为缺乏学习的机会,不能进入圣域。换句话说,这类人只要就学,便有进入圣人之室的机会。

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主要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本篇共有26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

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先进篇

回答2:

意思是: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注释:
1、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2、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3、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出自孔子《论语·先进篇》里。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回答3:

一般而言就有这两种解释:

1、子张问孔子做善人的门道。孔子说:做事不留痕迹,不要为了向人显示而刻意行善。
2、子张问孔子做善人的门道。孔子说:若不依循前人的办法,就不能得到做善事的要领和精神。

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孔子一生致力于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仁和礼。在《论语》中经常体现出他很想为官并施展自己抱负的愿望。第一种解释说做好事不留名,隐约和他要极力宣传自己的主张相悖。“入室”在《论语》中出现的其他地方的意思是比“登堂”要高的境界,第二种解释符合这个意思。而且孔子在对待求知的问题上,要求学生们要多读文化典籍等,这在《论语》中有多方面的论述,“迹”就有这个意思。

回答4:

这里,有两种解释:
1、子张问孔子做善人的门道。孔子说:做事不留痕迹,不要为了向人显示而刻意行善。
2、子张问孔子做善人的门道。孔子说:若不依循前人的办法,就不能得到做善事的要领和精神。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不入于室”。见仁见智啦。

回答5:

子张问,如何帮耶别人比较好?孔子说,这个无章可循,须依据具体情况,但是要记住要适可而止,不要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