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性?

2024-12-31 03:54: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东西方先贤对于人性,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两个截然相反的态度: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无独有偶,古希腊三贤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都主张“性善论”。苏格拉底认为,善的理念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之所以会做恶事,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恶的。

相反,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马基雅维利也指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

但是实际上,善与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很难去做一个绝对的衡量。

生物学上有一个词,叫“本能”,指的是人出生后最基本的本性。而在心理学上,本能则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活动”。

呼吸、饮食、睡眠等等,都属于维持生存的必要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人就会面临死亡,这些需求是最为基本的,也就是本能。

然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成年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是坚持,或是忍受,甚至违背自己的本能行事,而婴儿却不能。

所以,善恶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逐步去构建。

我们日常的很多行为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是分善恶的,但对于婴儿来说,他们并无法分辨。

婴儿不过,随着时间发展,他们会逐渐开始接触到道德、法治等社会规则,这些规则会让他们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克制,并逐步学会反思。

当然我不否认,我们每日都会耳濡目染各种人性的阴暗面,但是如果理解了善恶的社会学概念,就能知道,善恶并非本性使然,而是每个人自我的一种选择。‍‍

回答2:

人性人性,人之天性、人之本性。我们现在讲的人性绝大多数是指人的善恶、贪婪、懒惰、嗔恨等,但实际上,人有三种天性。

第一是动物性,人是灵长类动物,具有一切动物的本能,困了要睡觉,饿了要吃饭,遇到危险要跑,需要性的体验等,这些都是本能,不需要我们的意识起作用,自然的条件反射。

第二就是现在人们所讲的人性,人们知书达理,待人亲切,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知善恶、识冷暖,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等。这些是作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最具有普遍意义对人性的识别。

第三个是神性,也就是人之天性、自性,也是释迦摩尼所说的正知正觉。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世人因为各自的迷悟程度不同,所显现的心性也不一样。大部分人的神性是无法显现的。

我们通常会听到“灵性”这个词,有灵性的人比一般人要有智慧的多,这就是神性的显化。我们要相信,神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并是每个人都能显现出来,现在很多人喜欢修行,希望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智慧,像佛陀那样。实际上,他自己就有,只是被自己的眼睛蒙蔽罢了。

想要获得神性,就要开悟。这个太难了,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一往无回的决心,再加上各种因缘巧合,才能可能获得开悟。

很多人实际上都会有那么一时半刻突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自由、极乐、豁达,但是这一个过程非常短,可以三五分钟就没有了,这就是神性的显现,西方国家称之为“高峰体验”。

如果你想要时刻都能达到这种状态,那就需要修行,需要开悟。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人性,但谈的都是人的善恶、自私、贪婪,忽略了人的本性中还是神性的一面。这就是悲哀。

回答3:

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

变的人类天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

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

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

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 

       在社会上我们比较多的是将人性做后者解释作为一种道德尺度般的

存在。符合了某个利益体的行为规范就叫“有人性”同时换个利益体角度又

可以叫“没人性”。在当下人性越来越被赋予其社会性。以下将浅述对人性

的一些理解与讨论。 

一 人性在不同学术方面的定义 

     在哲学方面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

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即外因也包括每

个单个的人所具有的个性。所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固然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

面但不是全部还应该加上个人所具有的个性比如自私、自由等。 

一般来讲人性即人的本性。人为了生存而占有空间以及食物等从其以

外的其它物角度讲可以有善和恶这个由利益的得与失而产生的两种说法

从人自身角度讲并无善恶可言其得以生存并非因为善得以终结亦非因为恶

而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性这个词被赋予了种种行为规范。 

二关于人性的探讨 

1.人性的本质 

      人性从字面而看即可知无论如何定义人性其本质都与人相关。人是从

物梯次进化而来的此种简单的事实决定了人性必然与物性有相通之处因此

人性应当与“求我生存”相关联。然而那个代表着物性全部内容的“求我生存”

对人来讲却远远不够了因为人与物有着本质的不同。 

      人是一种能动的存在这点是与物的本质的不同。人可以主观的改变其存

在的方式、形态、目的等人生存的最根本意义在于“求我幸福”它是人类固

定不变的天性并从根本上决定、解释着人类行为这也就是对人性最本质的诠

释。 

2.人性的社会化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意识到研究自身以后他们所面临的人类无

一不处在有机的社会组织之中。很自然地他们便由此得出结论人天生就是一

种社会性动物。马克思就曾这样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固然“人天然地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这是现实。但是仅仅描述这种现实

好像是不够的更不应因此就把社会性当作人性。这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只是告

诉我们人只有依靠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而我们关心的却是人这种存在物为

什么是社会的、他们在社会中是用何种行为以及为什么用这种行为来生存发展

的。一个“社会性”只是指出了问题本身而没有告诉我们它的来由。 

3.自在人行和自为人性 

人的社会性虽不能当作人性却会给人性以影响。人类组成社会之后个

体幸福必然与他人、群体幸福并存。既然每个人都是求我幸福不同个体的幸福

存在矛盾就使必然的可能。此时求我幸福这种不变的、普遍意义上的、颇有抽

象色彩和超验味道的自在人性将有着无限丰富的自然演变其结果便是自为人

性。  

三人性的表现和定律 

 ①人性作为人的本质的表现分为五个方面 

 1.自我批评 自觉地针对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缺点错误作实事求是的检

讨以期达到改正的目的。  

 2.自我表现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  

 3.自我意识 通常指人对自身意识活动本质的认识。由康德最早提出后成

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黑格尔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哲学都对此有所论述。  

 4.自我中心 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

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

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

与利己主义不同。  

5.自我陶醉 谓自己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赏。 自我就是内

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 

②人性的定律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自然属性一为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的三个定律  

  1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  

  2人的心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  

  3人的心灵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

一生。”  

2.社会属性的三个定律  

  1对行为后果的考虑。  

  2对自己长远目标的考虑。  

  3对人生价值的考虑。  

四人性的实现 

   人性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能动的力量虽然强大但绝对没有

强大到颠覆人性的程度因为能动正是造成那种人性的力量之一没有了能动

人则成了物人性也就成了物性。  

   人性其实就是人在的自然要求只有通过人性才能最直接、最完满地实

现人在反过来人性如果得以足够伸张人在必然会得以顺利占有和实现。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性呢  

  物性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物自身在自然界的选择和寻找来完成的这是自然

界的规律。例如芳草自然不会选择沙漠老虎饿了就去找食。  

  人性的实现则复杂化了根本原因在于人是一种能动之物他固然可以通

过到自然界去选择和寻找来求得幸福还可以通过自身能动本能的发挥创造出

自身的幸福来而且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性的实现越来越依靠后者乃至

到了今天我们几乎都忘记了前种途径的存在。既然人类更多地依靠创造来求幸

福那么如何创造如何组织这种创造才能更有利于求幸福呢这就是前面所

说的第三个问题如何才能使人类更好地组织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做这种探讨的

根本目的。  

我强烈地认识到一个社会所推崇的目标不是统治阶级标榜的、而是全社

会成员身体力行的目标对其运作效果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一个社会的实际

奋斗目标与合理目标之间的吻合度将直接决定着社会要素协调的性质和水平。

那么这个合理目标应当是什么呢答曰  

  求我幸福。因为人是一种能动之物人性就是“求我幸福”人类组织起社

会绝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实现 “人性”、进而实现“人在”的手段。任何一个

社会如果不把那个目标当作它的目标就有悖于人性就有悖于“人在”的完满

占有和实现。任何一个社会都应当以“求我幸福”作为唯一的合理目标否则

必然带来社会异化。  

“求我幸福”这个唯一的合理目标必然要通过某种手段来实现而这个

手段又可能成为下一层次的目标。例如迄今为止人类为“求我幸福”便

要采取“发展物质和精神生产”这样的手段而为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便要采取

手段“组织好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这样的手段进而为了组织好物质和精神

生产活动便要采取“建立社会制度”这样的手段依次类推。人类的整个奋斗

活动就这样由一个“目标手段链”构成了。小到每个个体的行为大到一国的

国家行为都可以用这个“目标手段链”来分析。  

  我们注意到在人类奋斗的这个“目标手段链”中却存在着目标与手段之

间的不协调。此种不协调是带来众多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如何使每个层次的目

标与手段之间充分协调起来当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第三层次中存在的不协调如何建构、运作我们的

社会制度才能更好地组织好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

在于如何才能更好地组织好人类的行为。我曾经作过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一

旦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好比你拥有了一匹千里马。余下的问题仅在于练习骑

马本领、寻找合理的目标方向。  

  那么如何才能组织好人类的行为呢这实在是一个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

问题。不过我却以为以上对“人在”、“人性”等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我们解

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思路或方式社会运作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顺应

“自在人性”的本然要求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力量塑造健康的“自为人性”

回答4:

人性,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也是一个共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管他是什么年龄,甚至也不管他是什么社会地位与角色,都与生俱来的,很难战胜或改变的一些最基本的特质。

关于人性,我们一定有听说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那就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我认为,这两者分别是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人性的,所以,才会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或许都没有错,只是看待人性的角度不同。就像那个小时候就学过的肓人摸象的故事是一样的。摸着象腿的人,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着大象耳朵的人。说:不对,大象像一把扇子。这都有失偏颇。

其实 ,人性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就像宇宙起源于一团混沌的能量体是一样的。在这团混沌的能量体中,既包含善的一面,也包含着恶的一面。既有光明的特质,也有阴暗的特质。这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可以激发我,我也可以制约你的一种灵动而牵扯的状态。就如中国的太极图。每个人都一样,没有任何人例外。那些伟人,圣人,只不过是通过自己的毅力和修行,战胜了自己人性中的弱点罢了,而并非他们的人性中只有光明和优点。

当我们对人性,有了这样一个灵动而整体的观念之后,在生活中,我们才有可能变得更加的包容和坦然。对他人身上的那些人性中的弱点或阴暗的部分,也更容易多一些理解和接纳。而当我们内在对万事万物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接纳之后,就算我们和他人一样,生活在一个有好也不好的当下,我们却更容易获得一种生活的幸福感。这就是所谓的认知改变世界。

作者简介:子芸,陪你以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人生,看世界,看自己。个人微信公众号:她的独立花园

回答5: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性 ,顾名思义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例如:能够使用利用言语、文字、音乐、或其他工具彼此交流,能够独立思考、感悟,能够有所创造、能够彼此团结协作,能够近忧远虑、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并有能力改造客观事物等一些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因为这些特性是其他动物、植物所不具备的。如果一种特性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那些特性不能算是人性,只能算是动物性,例如:繁衍、觅食、恐惧、趋利避害等,即如果一种特性不是人类独有的,则那样特性就不是人性。人来源于动物,所以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的,但比起动物性,人性是人所独有的更高一个界别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