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主要有

2024-12-29 12:48: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 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
的风格。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
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
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何其芳在〈〈屈
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
作品没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
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
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
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
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
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
现实的叛逆精神。而屈原伟大作品《离骚》正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特征。离骚的前半部分,
着重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湿润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
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
,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
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
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
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
冷,表现了卓绝的苦斗精神。在这一部分,诗人特地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形象,通过奔放
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生动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曦和
(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
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见。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诗人在运用这些古代神话传说是并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
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主题,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使幻想更自由。如诗歌最后一段,写他驾着鸾皇,风鸟,一路车马喧闹;当
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四海时,突然驻足在楚国上空不忍离去,把全诗推向高潮,有力地表
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这样的艺术效果,如果不借助于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重新改造和
构思,是很难达到的。

(三)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
总括起来就是借物抒情。这一手法和特点,前人在研究《诗经》时已有所发现,把它概括为“比
兴”。屈原则对它作了重要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
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
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
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
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四)诗歌形式和语言
《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
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
现力。它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
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
乐美。

回答2:

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徵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涤讪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 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 郁邑而 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汩”、“搴”、“莽”、“冯”、“羌”、“诼”、“ 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总总”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超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答3:

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翻译: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另: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