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 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以其精湛的拳艺、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简单地说: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的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拳,是肢体动作的外形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运动辩证地统一结合。必须以内形的运动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即用太极运动支配拳的运动,这便是“太极拳“。
太极拳理要求,无论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一举一动,人体所产生的气势都必须达于无有缺陷的圆满境界。而“太极“这一名词的哲学涵义,正是圆体中包含着物质运动的对立与统一。这也是之所以取“太极“为其拳名的意义所在。
太极拳是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合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绵缓健身运动。
太极拳以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运动处处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哲理为内容,以它们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统一的哲理为灵魂;通过人的意识来指挥人体随意机能,使之按照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进行非常精微细致的高级运动,产生极为神奇巧妙而颇具艺术性的人体力学。因此太极拳自成一门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型拳术。
你对导引的理解也不全面。
导引是我国古代一种强身健体的方法,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运气,屈伸俯仰,活动关节。就是现在的气功动功。最著名的是汉初的导引图。
导引向来可以作为武术的基本功来应用,它的效果往往比单一的体育训练有效、强大的多。同时武术作用于健身也可以丰富导引。
中华功夫,博大精深,怎能用三言两语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