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OP22的创作风格乐曲风格,特点 技巧性等等全面介绍

2024-11-27 11:45: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前几天偶然发现,普罗艺术的网站上可以定购他们自己出版的碟片,而且是以八折的价格,正好有几张以前在书店里面相中但又没买的dvd,这下可就一起捧回来了。

  以前从来没见过米开朗杰里弹琴,这回的dvd里面有一张他的现场音乐会录像,原以为,八十年代的录像,应该是彩色的才对,没想到这个八一年在瑞士卢加诺录制的音乐会竟会是黑白片。片子里的米开朗杰里正襟危坐,弹琴的时候身体岿然不动,表情也是基本忽略的,和黑白的图像倒是蛮般配。他在这场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作品,上来先是贝多芬的Op26和Op22,接着是舒伯特的遗作Opp164,最后是勃拉姆斯的四首叙事曲,正好都是我感兴趣的,所以这张便先被我撕下包装,插进机器。而老实说,我只是平平淡淡的看完了它,然后放回碟盒,塞进柜子…… 可能是当时我急于看别的新片,也可能是我欣赏米开朗杰里的演绎方式总是慢热的,就像对于他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而实际上,大概是我把齐科里尼演绎的Op22在脑子中印得太深…… 其实正是齐科里尼的演绎,让我重新接近了Op22,这个正位于作曲家生涯转折点上的作品。

  人们一般会把贝多芬的生涯划分为三个时间段,1800年这个年份在这种划分中意味着早期结束和中期开始的时间。截至1800年,作曲家在巩固其风格和声誉方面做出的成绩都已不容小视。在室内乐领域,贝多芬已经创作了钢琴三重奏Op1,大提琴奏鸣曲Op5,弦乐三重奏Op9,小提琴奏鸣曲Op12和作为其当时室内乐顶峰的弦乐四重奏Op18。在管弦乐领域,他创作了自己的前三首钢琴协奏曲,和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的第一交响曲。在钢琴独奏作品方面,他则已经创作了前十一首钢琴奏鸣曲…… 这些都是些“主动脉”,当然还有像为管乐和钢琴写的五重奏,圆号奏鸣曲和为他自己所诅咒的七重奏等等其他的作品。这时的贝多芬,已经开始了向中期迈进的步伐,在1800年接下来的两年中,仅仅在钢琴奏鸣曲的领域中,他就创作了像Op26“葬礼”,Op27“如幻想曲”,和Op28“田园”等几首崭新而且充满创造力的作品。1803年,贝多芬得到了一架崭新的Erard钢琴,在他将划时代的“英雄”交响曲完成后,随即“华尔斯坦”奏鸣曲于1804年诞生。也在这一年,处于顶峰的“热情”奏鸣曲的草稿也已完成了……如此惊人的创造力爆发,不仅源自作曲家本人对于音乐素材更成熟和自由的把握,更可能的原因是始于1898年的听力问题对其精神上的影响了。从此以后的几年中,作曲家的苦恼不断加剧,直至1802年达到顶峰,出现了海根斯塔特遗嘱…… 但在此时,作曲家心中对于艺术强烈的热爱,和内心已经形成的听觉活动似乎重新赋予了他顽强的生命力和自信心,而且从此直至最终阶段,没有任何困难能止住贝多芬前进的步伐。

  其实表面上看来,似乎只有到了Op26这个作品,我们才见到贝多芬开始精心雕琢自己的钢琴作品,使其大不同寻常。而在接下来的两首Op27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当我们充满兴趣的回过头来审视这首Op22时,却会惊讶的发现,这个位于早、中期转折点上的作品,居然是一首完全遵循古典原则的作品。贝多芬本人曾经说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当他说到这首Op22时,却对这部作品的成功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正好说明了该作品的某种程度上的完美,但也许正是这种完美预示着该作品某种程度上的平淡无奇。就好比这部作品正坚定的矗立于一个十字路口,而她的形式和调性却都规范得不肯向任何新的方向前进…… 总体来看,这首作品有四个乐章,称得上是十分规范,分成: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回旋曲,是个典型的古典布局,而且如乐章内部极少见个性关系和冲突发生。乐曲的第一乐章是严谨的奏鸣曲式,完美得类似教科书,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明晰,可以说是不多一个音符,虽然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很喜欢用尾声的贝多芬笔下。第二乐章,是首非常柔美的慢板,还是采用古典技法,使得慢板主题在发展部发生了迷人的变化,这也是整个曲目中最优美的部分了。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时间最短,但里面突发的对比却深深的烙着贝多芬的印记。第四乐章是个奏鸣-回旋曲,依旧十分的柔和,经常会让人想起小提琴奏鸣曲“春”Op24的末乐章,因为他们几乎同出一辙。总之,Op22给人感觉是一部刻意加强的作品,作曲家正在从以往传统的手法之中积聚力量,而到了不久的将来,也正是这种力量将推动着作曲家走上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