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皇族中,因太子常居东宫,“东宫”便成了太子的别称,此为“宫”。而“太子少保”是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便得“宫保”的简称。此官制在汉代始置,对于它的由来,要追溯到周代,在周代官制中,设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为“三公”之副。当中的“少”即副也,他们仅次于“公”高于“卿”的特殊官职。以上的“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如太公姜尚(子牙)就品列为“师”,周武王尊他为“师尚父”。其后,汉代沿袭了周代的官制,于“三公”系列外又增设了“太子六傅”之职,专事对太子的教导,他们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到了隋、唐之后,“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职异,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约等于现在的“军衔”,并非实职。如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等因军功标炳,亦曾加封过“太子少保”的荣衔。到了清代,又自雍正朝起,实行秘密的建储法,不公开立太子,但官衔仍沿古代制度,给某些有功的大臣加上虚衔,以示恩宠,如丁宝桢、袁世凯、岑春煊等先后加“太子少保”之衔。
在明朝的时候太保、太师、太傅、少保、少师、少傅都是虚衔,其中太保、太师、太傅为正一品,统称为三公,少保、少师、少傅为从一品,统称为三孤,荣誉称号,没有实权,就像爵位一样,但不能世袭,俸禄虽然有变化,但是权力不变。实权部门六部的尚书为正二品,也就是说有实权的最高官阶为正二品,一品都是虚的。朱棣在位时创立了内阁,有了内阁首辅这个概念,但当时的首辅权力大,官位小,到了其子朱高炽在位时,有了兼职,自此之后的内阁首辅才成了最高权力者。而太保、太师、太傅、少保、少师、少傅这些只是给一些有突出贡献或者深受皇帝喜爱的大臣才会给予的加封,如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被封为少保,嘉靖时代的明朝第一锦衣卫陆炳,是明代身兼三公和三孤的唯一一人。
太师 教育皇帝文学,太傅教育皇帝武艺,太保 教皇帝保护身体 修身养性, 是 帝师,少保同理,就相当于副职。 古代官员的顶级官位之一。明朝时是虚职,只要嘉奖给大臣,追赠。嘉奖者多为内阁首辅。因为内阁大学士首辅是五品官,为了提高地位 就要加赠官衔, 后期内阁首辅以尚书侍郎入阁。 尚书和侍郎是从二品和正三品。 一般来说 做官到从二品就是终极官位了。为了表彰大臣 就会嘉奖荣誉称谓,如果嘉奖少保 证明他是正二品的官,一般来说 从二品以上的官位 除了公侯外 只有,几个人。所以是个很高级别的奖励
说少保是正二品的都该杀!
误人子弟
明朝的少保是从一品 太子少保才是正二品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衔;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衔;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衔,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 。
少保是官名 ,辅佐太子。明清少保皆为正二品。
官名。(1)指太子少保。辅导太子的宫官。西晋后,历代多沿置。 (2)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明史 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从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参见“太师”条。清《睢州志·浮香阁轶闻绝句·袁楚雄(袁可立孙)》:“不见石仙袁少保,抱孙小字号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