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中,有以下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衡”通“横”
约从离衡。
释义:
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
2、“振”通“震”
威振四海。
释义:
威风震慑四海。
3、“衡”通“横”
外连衡而斗诸侯。
释义:
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4、“从”通“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释义:
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5、“何”通“呵”缉察盘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倔”通“崛”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释义:
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7、 “景”通“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释义:
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8、“有”通“又”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释义:
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9、“没”通“殁”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释义: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
10、“櫌”通“耰”
锄櫌棘矝 。
释义:
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二、一词多义
1、因
(1)、因遗策(沿袭,动词)
释义:
沿袭前代的策略。
(2)、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释义: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
(3)、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释义:
依据黄河为城池。
2、之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释义: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2)、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3)、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释义:
商鞅辅佐他。
(4)、聚之咸阳(到,动词)
释义:
集中在咸阳。
3、及
(1)、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释义:
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2)、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释义:
到始皇的时候。
4、北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2)、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
释义:
追赶逃走的败兵。
5、制
(1)、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释义: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3)、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释义:
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6、兵
(1)、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行军用兵的方法。
(2)、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收缴天下的兵器。/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砍下树木作武器。
7、亡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
(2)、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释义:
追赶逃走的败兵。
(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使动用法。)
释义:
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
8、举
(1)、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释义:
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
(2)、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释义:
向西攻取巴、蜀。
9、利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形作名)
释义: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10、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形作名)
释义: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2)、固守以窥周室/自以为关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释义:
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
释义:
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释义: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释义:
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释义: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释义:
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释义:
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2、倒装句
(1)、定语后置:
伏尸百万。
释义:
百万败兵横尸道路
(2)、铸以为金人十二。
释义:
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
(3)、金城千里。
释义:
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
2、宾语前置: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释义: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3)、崤函之固,自若也。
释义:
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3、介词短语后置:
(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释义:
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
(2)、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释义:
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3)、谪戍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释义:
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4)、余威震于殊俗。
释义:
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3、省略句
(1)、委命(于)下吏。
释义:
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2)、身死(于)人手。
释义:
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
(3)、威振(于)四海。
释义:
威风震慑四海。
(4)、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释义:
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聚之(于)咸阳。
释义:
集中在咸阳。
(6)、以(之)为桂林、象郡。
释义:
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7)、蹑足(于)行伍之间。
释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8)、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释义:
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4、被动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释义:
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释义:
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扩展资料:
原文:
《过秦论》(节选)两汉: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释义: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九州,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秦论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通“殁”
【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省略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2、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3、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4、委命(于)下吏
5、聚之(于)咸阳
6、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7、身死(于)人手
8、威振(于)四海
<被动句>
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原文】
《过秦论》(上篇)
西汉·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看这个
http://wenku.baidu.com/view/adf50310a2161479171128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