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争议(图)

2024-11-23 05:36: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第一,两个选项都是错的,因为没有交代当事人的想法,当事人选择不让的原因。虽然是小孩子,但是完全不考虑其自身的想法这点很可笑。也许你是问了引出这话题,但显然很不合适。
第二,说下最理想的心态。谦让是美德,“当仁不让”也是对“不让”的赞美之词。所以你要看具体情况。单纯的享受应该谦让,带有责任的符合自己能力的要“当仁不让”。事实上,没有单纯的相识,单纯的责任,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针对孔融一案,核心是对亲情的理解,实际上是在赞美孔融很小年纪,但很懂事(感情)
第四,楼主爱思考是好事,希望你多读并能够感受先贤的智慧,领会现代社会的思维乃至运动核心。

回答2: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让梨” 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新解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回答3: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个题目没给出限制条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要给出理由就,就应该是正确的.如果改成,"我们学完这篇短文,孔融教会了我们什么?遇到类似的事情你应该怎么样做?"他这样回答就是错的.是老师出的题有漏洞,不怪孩子.希望给孩子一个机会,改成红勾. 不过家长要教导孩子,虽然说真话,是对的.但是不让梨的这种想法,这种行为是错的,是不好的.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好的习惯.对的我们继续坚持,错的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能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免得大了才后悔当初没教导好.

回答4:

如果问乔布斯

会回答“把梨扔了,买苹果..”

回答5:

我觉得犯了俩个错误,第一,老师打了错,说明老师也是深受中国的应试教育的荼毒,也是认为任何问题都有对错之分,都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教育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以后打叉号的老师。第二,这样的教育,教坏学生,它说明了,人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在年幼的时候就必须按照标准答案去说出违背良心的答案,即是孔融让梨,我也要让梨,因此,学生将会被培养成一个迎合别人,丧失自我,虚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