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系统分析课程论文

2024-12-29 00:32: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人类过渡开发的不合理性

摘要:试图从环境系统角度分析人类过渡开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人类、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概念,阐述人类、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各子系统之间内在的关系,研究和分析人类过渡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系统所造成的不可逆转性破坏,目前已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社会,研究人类、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人类、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体系对研究人类过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人类与资源的关系;人类过渡开发;环境污染
1.人类、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
人类作为自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环境、资源、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个体系构成了一个总的自然环境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以人类、环境、资源和经济系统组成。及基本的结构如图一所示。它不仅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而且系统结构及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比一般系统要复杂的的多。这一系统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1层次性与整体性
整个系统不仅由各个子系统构成,而且每个子系统中又包含有不同级别的层次,层次之中又有层次,然而,又不是各部分要素杂乱无序的堆积,而是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1.2关联复杂性
系统中每个子系统内部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以来相互作用的关系。
1.3开放性
该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它像有机形成代谢一样,与外界环境不断的交换资源、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
1.4动态性
该系统是在动态演化过程中不断形成耗散结构,该结构本身也在不断的高级化,在动态演化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系统相向高水平高层次的阶段发展。
1.5可调控性
在该系统中,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可持续发展过程进行干预,这种干预具有双向调控作用。
1.6地域性
该系统在不同的地域白线出来的结构和矛盾是不尽相同的,又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性。
人、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针对这一复杂系统应研究各子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利用系统的自组织特性,运用调控手段来纠正系统在动态运行中产生的不协调因素,寻求整个系统的最优结构,是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新的层次。
2.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内部的内部循环关系
2.1子系统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整个系统的协调机制
2.1.1人口子系统--系统的内在动力
人既是生产者 ,又是消费者 ,人力资源是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 ,社会生产的动力来源于人的消费 ,而且人类的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更是各子系统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因。
人口子系统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有利于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产生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是人口的过快增长会占用大量的再生产资金给经济系统带来就业和消费压力,制约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源相对数量的减少、生活废物的增加给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带来了的巨大压力。
2.1.2资源子系统—系统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进步是自然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所包括的外延和内涵也不断扩大,资源与环境的界限也经常变动。
发展与资源存量存在着冲突与协调两种关系:技术进步与外界投资使资源可促进资源利用率提高,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存量;而经济与人口子系统的消耗增了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使资源存量不断减少。
2.1.3环境子系统—系统的空间支持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是资源的载体 )环境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如森林等)和质量水平(如水资源等)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协调两种关系:环境承载力的上升取决于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从这方面上看,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改善和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两者是协调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会增加污染的排放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两者又是有矛盾的。
2.1.4经济子系统—系统的核心
经济子系统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其它子系统的完善提供了物质和资金的支持,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问题。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下 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中去,才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生活水平 、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矛盾关系表现为:各种非生产性投入(如环保、教育、消费等)会减少生产性投资,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另一方面,增加其它子系统的投入有利于系统外在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等)质量的提高,在它们的推动下,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改善,所以经济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之间又存在着协调关系。
2.2系统的协调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子系统之间既彼此冲突又相互协调,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是要求经济社会在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持久、有序、稳定和协调发展,我们着重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讨论可持续发展过程。
2.3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中。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3.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自然资源的价值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遍了解并认同的商品价值,体现的是物质价值:二是服务价值,即通常所说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主要体现的是精神价值。第一类价值是可以简单计算并易于用货币来体现的,而第二类价值则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且难以简单用货币的形式来体现。
3.1发展现状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反过来,又削弱了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使其不能持续地被人们所利用。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目前,水、能源、耕地等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从资源总量来看,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按人均占有量计,又可称资源小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始终是最基本的矛盾。在今后的发展中,资源约束将代替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3.2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经济模式属资源消耗型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简单粗放,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即“三高一低”)为显著特征的工业化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尤其是在发展初期对自然认知的水平有限,并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导致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致使资源损毁,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特别是对那些功能性的资源(包括部分物质性资源),传统上认为是丰富的、免费的、可更新的自然要素,在利用上就不加节制,超过了这类资源在容量和数量上的可允许的限度,从而造成资源基石——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尽。另一方面,面对着我国人口的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压力,国家尚无力量集中更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资源与环境治理,这就很难指望在近期内跨越发展与治理的门槛。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资源贫乏、消耗大、浪费严重,这正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3.3今后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3.3.1强化科学技术知识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由能值转换分析率分析可知,作为价值体现的人类智慧型劳动及信息资料的太阳能转换率极高,因此,初级产品的输出,一方面损失了自然界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贡献,另一方面,失去了重要的对产品提高附加值的机会。而我国重要的资源国情恰是人均资源量少,人口多,劳动剩余,因此,在自然资源管理系统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是我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3.3.2强化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导致“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不合理现象。在运行机制上,没有引入价值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使资源消耗得不到补偿,又不能运用价格杠杆促使资源得到合理、节约利用。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开发和利用,造成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机制,强化资源的有效补偿机制。   
3.3.3强化自然资源开发导向
我们要树立资源价值观;提倡适度消费;倡导合理消费,培养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消费教育与导向,引导社会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
3.3.4强化政府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责任
政府的生态责任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它是政府责任的一种延伸。政府的生态责任特别的源自政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权力垄断性,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调动和支配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以应对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组织机构。这就要求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担任更大的责任。
3.3.5实施开放型自然资源开发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源全球化成为资源利用的热门话题。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价位偏低的有利条件,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双向的资源开发战略。
4.结语
在任何经济社会,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势必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依赖知识和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其更有效的支持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在过去建设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性开发等不合理应用以及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为警戒,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