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高温影响下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常因烈日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所致。
常见的中暑原因:
正常人体温能恒定在37。C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上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即产生高热中暑。
中暑按病情轻重可分为: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中,中暑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此时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过37.5。C。此为中暑的先兆表现,若及时采取措施如迅速离开高温现场等,多能阻止中暑的发展。
2、轻度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皮肤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此时体温超过38。C。
3、重度中暑
除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表现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
4、重度中暑还可继续分为:
中暑高热,即体内大量热蓄积。中暑者可出现嗜睡、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高热,体温可超过40度。
中暑衰竭,即体内没有大量积热。中暑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呼吸浅而快、晕厥、昏迷、血压下降等。
中暑痉挛:
即与高温无直接关系,而发生在剧烈劳动与运动后,由于大量出汗后只饮水而未补充盐分,导致血钠、氯化物降低,血钾亦可降低,而引起阵发性疼痛性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口渴,尿少,但体温正常。
日射病:
即强烈的阳光照射头部,造成颅内温度增高。中暑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神志障碍,重者发生昏迷,体温可轻度增高。
中暑时的紧急救护: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补充液体: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热:
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
亦可头部冷敷,应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
每10—15分钟测量1次体温。
中暑野外防患措施及事后的紧急处理要点
户外运动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长时间曝晒在猛烈的阳光下,体内的热温未能充分散发,使体温升高,脑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连受破坏而停止活动,这就是中暑。
中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万一有中暑现象,应该赶快急救,以免虚脱而毙。首先,将病者移到阴凉的地方,松开或脱掉他的衣服,让他舒适地躺着,用东西将头及肩部垫高。
次以冷湿的毛巾覆在他的头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将海绵浸渍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来擦拭身体,尽量扇凉以降低他的体温到正常温度。
最后测量他的体温,或观察患者的脉搏率,若在每分钟110以下,则表示体温仍可忍受,若达到110以上,应停止使用降温的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后,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
恢复知觉后,供给盐水喝,但不能给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适程度,供应覆盖物。
现在比较简单,发现中暑,或者感觉高温难耐,立即喝中暑宝,立刻见效,但是必须患者自己喝。
1、迅速降温:环境降温,冰水敷,冷水浸,药物降温。
2、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3、防休克和脑水肿.
紧急现场能做的一般只有1,另外能做的保证呼吸道通畅,如果情况严重马上送医院抢救。
痧症总共有七十二种,分为三部份,上部、中部、下部,上部为头面痧,计十四类,中部为颈椎至肚脐上,计一十九类,下部肚脐以下至脚,为一十九类,有一十六类为大症痧,有四种为死痧(发此痧症无法救)。夏天中署就是在这一十六种大症痧中的一种,称之为“阴痧”,民间俗称“中署”。阴症痧有四,俱猝然而发,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紧闭,不言。眼定头摇,脚抖,手足面容脚变黑色,六脉全无,元气已脱不治,如虽有以前各症,而手足壮举面未变黑者,急刺人中穴并舌尖,十手指尖、十脚指尖,及两曲池穴,刺出微血,以童便一碗服之,或可挽回造化。二症: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抖,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虽有以前各症,如头面手足未黑者,先用麻油一两,以牙刷柄撬开牙关灌入,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必苏醒,苏醒后能言,用钱刮两臂懦穴,曲池二穴,肩井二穴,脑后风府穴,后背膏盲穴,命门穴,或针或刮,量而行之可也。三症:先患伤寒未愈,又感痧邪,身手如冰,寒颤不语,脉息全无,面黑色者,亦属逆症刮刺同前,药用砂仁、木香、青皮、槟榔、广皮、灯心同阴阳水煎服(阴凉的地方称阴水,有太阳照晒的地方称阳水)。四症:先患伤寒未愈,复感痧邪,腹痛泄泻,初不发热,渐渐发热,热极不语,刮针皆同秀仍服前药方,加芦粟根20克、石榴皮12克、伏龙肝12克、江鱼背脊刺酒炙12克、俱晒干研粉未,密丸,每日空心服80克,泻止而伤寒亦愈。凡看重痧症,有停结於内,以致口开,舌梗,身僵,手足不动,七窍闭塞,六脉沉伏,但有微温,手足不冷者可治,如头额起黑滞色,面部及鼻下者不治。两耳枯焦者不治,若额起黑色者可治。须开四门,因受邪重,壅塞元气故也。舌上居中海泉穴一刺,名开七窍,人中穴一刺,理元气,膏盲穴针二刺,百脉从此经过。第四指面正一刺,反面手指甲下二分一刺,男左女右,提醒六脉,其佘治法照症同上。有人患痧者,而医家不识是痧,以他症医之,服药无效,反而加重痧症,因药气与痧相搏,六脉将绝,人事不知,恹恹将毙,用滑石粉4克和麻油8克调服,呕吐痰水,散诸药毒,而痧气自去,再以痧症视何经络受邪,治之自愈。用药:木香理气散滞,藿香能止藿乱,槟榔破气消瘀下积,青皮理上部气,陈皮能理霍乱粟根端正消痧,以上用药各4克,加灯心阴阳水煎服(阴阳水同上)。再者,人突然猝倒,不省人事或口吐白沫者,牙关紧闭,闭目散手,这时,立刻带到阴凉处,用一只手指挟住曲池穴或曲泽穴,再用另一只手伸入患者腋窝下,拉神筋一至二下,五至十秒中之内,既刻苏醒。如果头痛,用手指按其印堂穴一至二分钟,如果肚子有痛用针刺中脘穴(肚脐上四指)出微血,既愈。用清凉爽口,易消化的食物食之,禁食硬质食物,否则伤脾无法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