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
第一:因为东吴已经不具备讨伐曹魏的实力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已经是三国后期,三国后期曹魏的国力比蜀汉和东吴都要强,因为当时的经济重心是北方另外东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只能固守防御。
第二:如果出兵助蜀汉讨伐曹魏两路夹攻,魏灭亡蜀汉就会调转枪口讨伐东吴。三国后期的东吴绝对不是蜀汉诸葛亮的对手。补充一点诸葛亮第六次伐魏也就是六出祁山的时候是和东吴联合出兵伐魏的,孙权不是没有出兵,而是被魏主曹睿御驾亲征打得大败。
借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其实这样类似的话早就有人跟孙权提过那个人就是鲁肃。鲁肃当时为孙权制定的战略方针是联刘抗曹东吴修养生息座山观虎斗,让蜀汉和曹魏打的两败俱伤,然后夺取天下。可惜孙权没有听,就为了一个荆州和蜀汉发生战争。致使蜀汉国力元气大伤,在也无力大举伐魏,三国后期蜀汉和东吴只能联合抗击曹魏。
生子当如孙仲谋啊!怎么可能是没什么大志呢!
孙权当时兵力应该在20万左右吧!
诸葛亮一出祁山伐魏的时候是228年,诸葛亮在234年死,陆逊是在245年才被孙权逼死的,所以不会是因为没有能力!可能是因为鲁肃吧!当初孙权初见鲁肃那是怎么形容的我不太记得了,反正就是很投机啦!可见他们2人在某些方面是持有相同观点的!鲁肃临死说的,魏国和蜀国,哪个弱就联合哪个么!估计孙权当时也是这么想的!还有陆逊还在就不会让孙权打蜀国,掎角之势吧!
抢地盘,说的有点俗了!再说当时有地盘你也要守得住!东吴能保全江东之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长江之险。东吴士卒善水战,陆战真心不给力!
还有就是貌似是六出祁山吧,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啊!兄弟,差点被你忽悠了!
为什么不伐魏!魏国当时还算是人才济济吧,东吴只有陆逊能运筹帷幄与千里之外吧!伐魏也失败,何必浪费兵力呢!
三国鼎立的局面只有在相互制约的状态下才能维持,曹魏的实力较蜀吴为强,蜀吴曾联手抗魏,史称须濡之战,但无功而返,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也皆未能实现大业,这说明历史发展有其自己的客观规律,如三国演义开篇一语中的:“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在三国那样的风云乱世中能最终成为枭雄之一的孙权未必没有野心,但综合实力的差距使他深知发动战争必将两败俱伤,尚且凭长江天险可偏安一隅,休养生息也未尝不可。至于抢地盘,赤壁战后孙刘两家曾为荆州的归属一度反目,后东吴最终还是“抢”到了这块地盘。
东吴在夷陵之战时期大约有10多万 加上地方守备部队 20万是只多不少估计 至于你说东吴为什么不讨伐魏国 他倒是出兵了 可惜被打回去了。。根据我的估计 1 东吴和蜀汉并不一条心 东吴打算的是让蜀汉和曹魏拼命 他基本就是出工不出力 开始是想乘机赚一点便宜的 可惜被打的落花流水 2 东吴将领不善路战(大部分),即使一线武将都很勇猛,但毕竟是战征不是斗殴,东吴治军,水战方面将领都不错,但路战的战法与水战区别很大,陆战时,步兵突进,骑兵突击扰其阵型,弩兵掩护,战场顺夕万变,要不停的改变战法,而东吴的陆战,无论是将领的指挥经验,还是士兵的厮杀经验都比不上北人
1、(正史)三国时期的孙权兵力如果按照当时他19岁来计算的话,江东也有数万人,三四万左右。而到了赤壁之后,孙权思想也成熟了,所以政治也会改革,当时而且收编了不少北方人,所以士兵也应该有五六万左右。到了吕蒙时代,经过鲁肃时代的治理,江东必然国富民强,当时人口也接近百万了,所以士兵也多了,起码也有十万左右。攻下荆州后,孙权实力大大提高,兵力也增加了很多,都有十四五万左右,不过因为夷陵的时候陆逊未曾被拜为大都督的时候,孙权折兵损将一两万左右,到后来才被改正过来。石亭之后,孙权的吴国已经有二十万左右了,经过孙权的统治,到孙权死的时候吴国兵力从他十九岁的数万左右到现在的二十余万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