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华五圣之首──文圣,继孔孟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学家。少孤由嫂子郑氏扶养成人,25岁进士及弟,后任监察御史。贞元19年(803),京畿大旱,民不聊生,上书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初,名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宪宗迎佛骨,贬谪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子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大夫。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时年57岁,谥号文,世称韩文公,穆宗为之辍朝。韩愈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他的伟大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出身寒微,幼年丧父,家境清贫,自幼发愤读书,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中进士。以后,他的仕宦生涯几经沉浮。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任监察御史时,因为关中天旱民饥,他上书请宽民瑶赋,因党派之间的排挤,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被召回,升刑部侍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反拜副骨进宪宗,触怒朝廷几乎被处死刑,后贬为潮州(今广冬潮安县)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重回京城,这时镇州发生兵变,他奉命前往宣抚,使局面转危为安,因功升为史部侍郎,所以后世又称其为韩史部。他死后谥为文,是为韩文公。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且也是杰出的古文家,他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将新型的“古文”文体广泛地用于政论、书启、增序、杂说乃至祭文、墓志铭等各种体裁,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抒怀文章。韩愈主张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对内容空乏;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陈词滥调,讲求文学流畅和简洁。宋代理学家曾用“文以载道”四个字来概括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特征,后人将韩愈文章形容为“雅健宏深”,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文章条理畅达、语言精炼遒劲有力个体兼长,自成一家。他是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