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是军事科技方面,比如利用“坚兵利炮”来强大自己,然后利用它来对付西方列强。
2、“师夷长技以自强”它的含义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人才,学习西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教育模式和内容,还有经济方面的管理等等。
3、思想体系的体现很明显,制夷仅仅只是表现在制之一字,自强就更全面。程度的不同很明显,制夷仅仅只是武器 而自强就需要全面的发展。他们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清王朝摆脱现状。
拓展资料: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海国图志·叙》:“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对洋务运动主题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奕欣提出来的。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清代著名思想家。他于嘉庆末年曾在京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后与龚自珍齐名,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时人并称龚魏。1825—1826年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漕粮、水利等工作。以后,他任内阁中书,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文献,较多地了解社会实际。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他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清魏源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
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
《师夷长技以制夷- 豆丁网》网页链接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洋务运动” – 铁血网》网页链接
《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历史新知网》网页链接
"师夷长技以制夷"语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师:动词,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长技:先进的技术,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制:制约、制服。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师夷长技以自强”它的含义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人才,学习西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教育模式和内容,还有经济方面的管理等等。它的“师夷”虽然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属器物层面,但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层面和程度又进了一个层次。
前者是魏源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是军事科技方面,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坚兵利炮”)来强大自己,然后利用它来对付西方列强(主要是战争上)。当然,它也有提到一些西方制度上的问题,但是只是一个设想,没有什么具体实施的措施。
后者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它的含义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人才,学习西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教育模式和内容,还有经济方面的管理等等。它的“师夷”虽然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属器物层面,但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层面和程度又进了一个层次。
“师夷长技以自强”(后面还有““师夷长技以求富”深深贯通于整个洋务运动中。而且,洋务运动在各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它是中国近代化一个真正的开端。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前者是魏源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是军事科技方面,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坚兵利炮”)来强大自己,然后利用它来对付西方列强(主要是战争上)。当然,它也有提到一些西方制度上的问题,但是只是一个设想,没有什么具体实施的措施。
后者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它的含义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人才,学习西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教育模式和内容,还有经济方面的管理等等。它的“师夷”虽然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属器物层面,但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层面和程度又进了一个层次。“师夷长技以自强”(后面还有““师夷长技以求富”深深贯通于整个洋务运动中。而且,洋务运动在各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它是中国近代化一个真正的开端。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1.主要目标不尽相同。前者以抵御外敌为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的特色。而后者主要是“剿发捻”,其次才是“勤远略”。即主要目标是镇压人民的抵抗,其次才是对付外敌。
2.意义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开阔了们的眼界,推动了新思潮的萌发,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世界以及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且文字著述较多,实际行动较少。
3.后者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近代科技、教育、军事、外交人才,也为中法战争在陆上作战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即更具有现实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即学习外国长处以抵制外国侵略,但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即采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两个派别的阶级立场和根本目的完全一致。
"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是两句有着不同含义的成语。
"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明代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向外国人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以便能够制服外族。它强调了学习外国技术的重要性,以便在与外族交往和竞争中保持优势。
"师夷长技以自强"则是近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口号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向外国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便自我发展和强大。它强调了通过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成果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强大的重要性。
两句成语的区别在于目的和立场。"师夷长技以制夷"更侧重于对外族的制约和对抗,强调了在与外族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性。而"师夷长技以自强"更侧重于自身的发展和强大,强调了通过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来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