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简介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多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 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 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人物姓名: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回答者:xiaohe50031 - 秀才 二级 11-28 20:45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钱学森博士,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1929-1934年 ,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
1935年,他以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身份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36年10月起,他从师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
1939年获航空和数学博士。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技术等尖端科技方面的才华,使他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1939-1944年,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1943年,在获得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的批准之后,在冯.卡门教授领导下从事火箭发动机的实验工作,不久即转入远程火箭的研究。
1944-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讲师,1945年任副教授。
1946-194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
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教授。同年,他推导出著名的“钱学森公式”,提出了航程3,107英里(5,000公里)的助推滑翔超音速飞行器的建议。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时,钱学森博士准备回国效力。
1950年7月,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政府指控钱学森博士是美共党员,以种种“莫须有”罪名,取消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钱学森博士愤然决定省亲回国。但行将出发时,他被美国当局拘留。两星期后虽然被美国朋友们保释,但行动从此失去自由。在1955年回国前,五年多漫长岁月的波折和斗争当中,钱学森博士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只能教书和从事《工程控制论》的论文写作。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周恩来总理机智的外交,实现了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萌发的报效祖国的初衷。中国早期航天技术的规划、国防部五院初期科技干部的培训、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立等,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5年10月23日,钱学森博士从海外归来。对于此事,周恩来总理是非常重视的。他在五十年代末一次会议上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至今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说来,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早在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向聂荣臻元帅交待说:“钱学森是爱国的,要在政治上关心他,工作上支持他,生活上照顾他” 。
1956年4月,钱学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作“发展我国导弹技术”的报告,会后,党中央果断地决定发展我国导弹技术是我国国防科技的一个重要的主攻方向。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任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57年,任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常务理事。同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同年8月,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581)任务领导小组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付组长),负责组建三个设计院,准备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9月,为组织国产P-2 导弹首次试飞,成立试验委员会。钱学森、王诤任试验委员会付主任,张爱萍上将为正主任。同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一举发射成功。
1961年7月,钱学森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钱学森等四人为领导,负责组织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各项空间技术研究课题,为我国航天事业早期的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1965年1月,钱学森等建议:我国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可以发射一定重量的卫星,应及早列入国家计划。
1965年2月,国务院任命钱学森等六人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付部长,王诤为部长。
1968年2月20日,钱学森兼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4月2日,钱学森等参与周恩来总理主持的“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专门会议,听取从发射场回京的钱学森汇报,批准卫星和火箭进入发射工位。
1970年4月24日,经毛主席批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举发射成功。
197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的夜晚,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经北京上空时,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接见了钱学森等参加第一颗卫星工程的代表。
1980年,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当选中国科协主席。
1989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国际科学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博士“ 世界级科学和工程名人”称号和“小罗克韦尔奖章”。
1991年,美国航天学会在遴选百年来对世界航天作出重大贡献的百位名人时,恭敬地把钱学森博士高排在第二位。 同年,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8,30)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1999,5,6)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
(1999,2,13)中央领导人向老同志祝贺新春
(1998,12,11)李岚清看望钱学森
科学著作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钱学森博士,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1929-1934年 ,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
1935年,他以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身份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36年10月起,他从师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
1939年获航空和数学博士。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技术等尖端科技方面的才华,使他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1939-1944年,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1943年,在获得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的批准之后,在冯.卡门教授领导下从事火箭发动机的实验工作,不久即转入远程火箭的研究。
1944-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讲师,1945年任副教授。
1946-194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
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教授。同年,他推导出著名的“钱学森公式”,提出了航程3,107英里(5,000公里)的助推滑翔超音速飞行器的建议。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时,钱学森博士准备回国效力。
1950年7月,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美国政府指控钱学森博士是美共党员,以种种“莫须有”罪名,取消他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钱学森博士愤然决定省亲回国。但行将出发时,他被美国当局拘留。两星期后虽然被美国朋友们保释,但行动从此失去自由。在1955年回国前,五年多漫长岁月的波折和斗争当中,钱学森博士一直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只能教书和从事《工程控制论》的论文写作。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周恩来总理机智的外交,实现了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萌发的报效祖国的初衷。中国早期航天技术的规划、国防部五院初期科技干部的培训、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立等,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5年10月23日,钱学森博士从海外归来。对于此事,周恩来总理是非常重视的。他在五十年代末一次会议上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至今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说来,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早在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向聂荣臻元帅交待说:“钱学森是爱国的,要在政治上关心他,工作上支持他,生活上照顾他” 。
1956年4月,钱学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作“发展我国导弹技术”的报告,会后,党中央果断地决定发展我国导弹技术是我国国防科技的一个重要的主攻方向。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任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
1957年,任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常务理事。同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同年8月,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581)任务领导小组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付组长),负责组建三个设计院,准备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9月,为组织国产P-2 导弹首次试飞,成立试验委员会。钱学森、王诤任试验委员会付主任,张爱萍上将为正主任。同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一举发射成功。
1961年7月,钱学森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钱学森等四人为领导,负责组织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各项空间技术研究课题,为我国航天事业早期的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1965年1月,钱学森等建议:我国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可以发射一定重量的卫星,应及早列入国家计划。
1965年2月,国务院任命钱学森等六人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付部长,王诤为部长。
1968年2月20日,钱学森兼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4月2日,钱学森等参与周恩来总理主持的“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专门会议,听取从发射场回京的钱学森汇报,批准卫星和火箭进入发射工位。
1970年4月24日,经毛主席批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举发射成功。
197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的夜晚,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经北京上空时,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接见了钱学森等参加第一颗卫星工程的代表。
1980年,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当选中国科协主席。
1989年6月,在纽约召开的国际科学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博士“ 世界级科学和工程名人”称号和“小罗克韦尔奖章”。
1991年,美国航天学会在遴选百年来对世界航天作出重大贡献的百位名人时,恭敬地把钱学森博士高排在第二位。 同年,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8,30)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1999,5,6)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
(1999,2,13)中央领导人向老同志祝贺新春
(1998,12,11)李岚清看望钱学森
科学著作
《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军用导弹的研究
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
第一桶金
钱学森与他老师的共同研究使他们的火箭小组得到美国军方的一大笔订单。
美国火箭的理论设计师
钱学森的兴趣使他成为美国火箭的理论设计师。
参考资料:
1.钱学森(1911~ )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钱学森的资料
钱学森(1911-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地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地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地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地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地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地和开拓性地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地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地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地可压缩边界层地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地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地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地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地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地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地《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地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地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地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地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地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地研究,是先驱性地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地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地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地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地《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地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地工程技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