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中国哲学与哲人的特质,也形成了中国哲学“国家不幸哲人幸”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轨迹。 先秦时代,礼崩乐坏,诸候异政,百家异说。诸子并起,“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成一家之言”者,《汉志》所录竟达189家,造就了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高峰。汉代学者以“九流十家”来概括总结先秦诸子学术。(九流十家具体指墨家、儒家 、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九流则是将小说家除去,因为十家中,小说家最不重要)东汉末年,“苍天已死”,名教衰落,社会动荡,人心思治。其时哲人,以玄谈的方式,来为名教 中国古代哲学
给出新的论证,探讨儒、道的内在相关性以及本末地位,从而引发了名教与自然、本末有无、言意之辨等多个重要学术辩题,哲人们的理论创造空前活跃。 唐宋之际,民族杂糅,价值混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矛盾尖锐。韩愈、李翱发其先声,“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响应继起。宋代的理学家们立志重建宋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出佛入老,尔后返之六经,融会三教,开创了理学的新时代。 明清之际,异族易代,一代学人在抗清失败后,隐居深山古寺,整理典章制度,深刻批判反省传统文化,出现了建树卓越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等一批饱学深思之士,并使中国哲学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和反思深度。 时至近世,“中央之国”与西方扩张瓜分世界的强盗民族相遇,一败再败,民族自信降至前所未有的低点。“强国保种”、“救亡图存”成为第一时务。中国哲人论“古今中西”,求自强图新之道,引入西学,会通中西,形成一种影响至今的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就中国哲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所谓“国家不幸”的时代,可以看做是时代给出重大哲学课题的时代;所谓“哲人幸”,可以看做是哲人们在回应时代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富有活力的思想创造活动。 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高峰。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 据先秦史料记载,上古中华祖先们创造了“河图洛书”,表达对宇宙世界的认识。伏羲氏继承和发扬了河图洛书包含的哲学思想,创造出八卦图形,表达万事万物的时空和阴阳之道,成为中华哲学的源头。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当我们说“中国有哲学”时,哲学在此究竟何指呢?也许,我们尚可把作为西方文化全球化后果的“哲学”一词,用来指称人类思想在“轴心时代”从宗教母体中“突破”出来的思想形态。我们在泛指以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文化后果的意义上,把“哲学”当做一个共名来使用。然而当我们按照一些西方哲学史家所强调的,把“哲学”当做古希腊独特的突破成果时,把中国思想称为“哲学”很可能并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突破成果,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
可以说,如果真用哲学来命名,那么中国的哲学体系是零散的,它更多的是以文学体裁的方式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周易》、《论语》、《大学》等等,还有很多的名家,如墨家、儒家 、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等!而且,中国周易哲学是世界上最深邃的哲学了!
有啊,在明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