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黑人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其他主要文学奖项

rt 多谢~
2024-11-23 18:52:2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饲育》;长篇小说《个人的体检》、《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倾听雨树的女人们》;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等。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1995年 希尼(1939~)爱尔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7年 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作《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等。199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1922~)葡萄牙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剧作《洪水》、《叔叔、叔叔》、《恶厨师》、《平民试验起义》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非常岁月》合称《但泽三部曲》。1999年作品《铁皮鼓哈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绝对信号》、《野人》、《车站》;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等。2000年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3年 库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钢铁时代》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看房者》(The Caretaker,1960)、《生日晚会》(TheBirthdayParty,1958)、《归家》(TheHome鄄coming,1965)等.

*2006年 奥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国女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为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

回答2:

简单而言之,诺奖就Toni Morrison在1993拿过,迄今唯一一个获奖的美国黑人作家,作品你自己找找
还有普利策非小说类奖1983,Alice Walker拿过,作品是《紫色》(the color purple ),也是第一个得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

回答3:

黑色宝石:托妮·莫瑞森——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也是唯一一位。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当年的奖项授予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这是多年来该奖首次授予一位黑人女作家。此举标志着黑人的地位得到了承认,更肯定了托妮·莫瑞森对文学的贡献。
托妮·莫瑞森(Toni Morrison, 1931—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附近的罗伦。儿时恰逢经济大萧条,父亲要做三份工,母亲还要给人家帮佣,全家才能勉强糊口。托妮的父母都是极有个性的人:父亲会在他参与制造的船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母亲曾把收租人赶出了家门。小托妮是在父亲的故事和母亲的歌声中长大的。从小身处的种族歧视环境,加之父母的熏陶,使她具备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浓厚的文艺兴趣,这为她后来的写作种下了第一颗种子。
托妮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后,进入当时专门为黑人学生开设的位于首都华盛顿的霍华德大学。她因能歌善舞曾被选为校花,但看到同学们那种一心要做“高级黑人”的架势,她心中感慨万千。她在暑期到南方的巡回演出中,得以亲身体会到被美国黑人视为故土的南方生活,并汲取了作为黑人根基的南方文化,由此坚定了要为黑人大声疾呼的志向。
后来托妮赴康奈尔大学深造,以论述福克纳和沃尔夫作品中的自杀主题的论文获文学硕士学位。她与来自牙买加的黑人工程师莫瑞森结婚后,定居在一座小城。在抚养第一个儿子期间,她和几位女友组织了一个小小的文学俱乐部。大家定期聚会时,每个人都要读一篇自己写的小作品。有一次,托妮实在没东西可写,就讲了一个黑人小姑娘想有一双美丽的蓝色大眼睛的寓言,这就是后来她的处女作—— 《最蓝的眼睛》的雏形。
评家指出,托妮从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独特地“把神话色彩和政治敏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她写作和发表《最蓝的眼睛》之日(1969),正是美国黑人权利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一些人针对“黑人丑陋”的言论,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黑人是美的”的口号。但托妮却指出,“不错,我们是也很漂亮,但这种提法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和我们的境遇,无非是对一个白人概念的反其道而行之,而把一个白人概念翻转过来仍然是白人概念。身体美的概念作为一种美德是西方世界最不足道、最有毒害、最具破坏性的观点之一,我们应该对此不屑一顾……把问题归结于我们是否美的症结来自于衡量价值的方式,这种价值是彻头彻尾的细枝末节并且完全是白人的那一套,致力于这个问题是理智上无可救药的奴隶制。”而《最蓝的眼睛》中的那个黑人小姑娘认定她的家门不幸完全是因为自己家人丑陋,便日夜祈祷能够有一双白人那样的蓝色眼睛,在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双美丽的蓝色大眼睛之后,却两次遭到生父的强奸并怀上了一个乱伦的孩子,最终招致更大的不幸。托妮身为黑人女作家,不惜暴露本民族的阴暗面(原始的性行为当年在黑人中确实时有发生),形象地说明了她上述的这一鞭辟入里的“精神奴役制”观点。该作品的发表,为她确立了“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
4年后,托妮发表了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1973)。这部篇幅不大的小说甫一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就是书中的同名女主人公,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一反过去的文学作品中黑人对白人既恨又怕的形象,把黑人的原始性观与争取做人的斗争结合了起来。作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的先行者,她放纵自己,以性解放来冲破固有的理性世界,做出了白种男人不一定有胆量进行的对偏见和习俗的挑战。类似的勇敢女性,在标榜自由的美国,却向来不为人所容——这在文学史上早已屡见不鲜,如亨利·詹姆斯的苔茜·密勒、西奥多·德莱赛的嘉莉妹妹,等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那场争议反倒使《秀拉》这部小说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并使它被提名参加1975年美国书籍评奖的小说类评选。托妮·莫瑞森也由此声名大振。
在写过一个女孩和一个姑娘之后,这位把文学创作视为“一生中所尊重的事业”的女作家才开始谨慎地写男人,这就是发表于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该书在评选过程中击败了两位名家的作品——约翰·契佛的《鹰猎人》和麦克尔·赫尔的《派遣》,以1977年度最佳小说赢得了1978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全国书籍评议会奖。其中一版就发行了7万册,并被译成外文在11个国家出版。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一个在北方富裕黑人家庭中长大的黑人青年回南方探亲访祖而获得新生的历程,指出了美国黑人在经受了身体奴役制,又遭到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诱惑之后,只有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抵制白人的精神奴役。《所罗门之歌》后,托妮蜚声美国文坛,之后的每部新作都益发引人注目。
从1966年起,托妮作为兰多姆出版社的高级编辑,平均每年都要编辑六七本书,其中有囊括三百年间美国黑人史料、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百科全书的图文并茂的《黑人之书》,以及《拳王阿里自传》等。尤其是前者,使她接触了丰富、翔实而系统的美国黑人历史和素材,为她后来的观念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后,文学创作上的成功使离异后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的她勇敢地辞去了编辑职务,成为专业作家,并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巴尔德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等院校讲授黑人文学及魔幻现实主义。随后,1981年,托妮发表了《柏油孩子》。这一次,托妮写了一男一女两个黑人:女的是法国时装杂志的封面女郎,男的则是地道的传统黑人。作品通过他俩只凭“身体美”相互吸引的并不和谐的爱情及必然的分道扬镳,揭示了不同的道路会导致黑人内部分裂的令人堪忧的前景。1987年,她又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宠儿》,以惊心动魄的故事痛诉了美国黑人的不幸:一个女黑奴在偕女向北方逃亡的途中,为使女婴免遭毒手,重新沦为奴隶,便狠心将她杀死;18年后奴隶制废除,女儿还魂归来,却对母亲加以报复。如此令人痛心的母女反目显然不是“代沟”两个字所能涵盖的,其中年轻一代黑人应该如何看待本民族的悲惨历史及体恤先辈的痛苦经历的命题令人深思

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托妮·莫瑞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无论从哪个方面评价,她获此殊荣都是当之无愧的。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美国黑人文学的历史,就不难看出她的重大贡献了。